包裝規格 | 暗紅液體 25KG/塑料桶 可拆 |
保質期 | 18個月 |
材料 | 原藥材 |
產地 | 湖北 |
產品性狀 | 暗紅液體 |
生產廠家 | 遠成 |
執行標準 | 企標 |
貯存方法 | 干燥 |
含量 | 99% |
品牌 | 南箭 |
型號 | yc |
苯噻硫氰 噻唑菌胺: 制劑目前商品化的制劑為25%可濕性粉劑,其他新劑型以及噻唑菌胺與其他殺菌劑如代森錳鋅等復 配的劑型正在研究開發階段。 作用機理噻唑菌胺對疫霉菌生活史中菌絲體生長和孢子的形成兩個階段有很高的抑制效果,但對疫霉菌孢子囊萌發、孢囊的生長以及游動抱子幾乎沒有任何活性,這種作用機制區別于同類其他殺菌劑作甩機制。進一步闡明其生化作用機理的研究在迸行中。 抗性與交叉杭性通過紫外線照射和多次誘變因素試驗以促使疫霉菌和辣椒疫霉對噻唑茵胺產生突變的抗性,但沒有抗性出現。噻唑菌胺對霜霉菌最小抑菌濃度(MIC)為O.1~l0.0mg/L,通常為0.3~3.0mg/L。對9種抗甲霜靈(MIC>l00mg/L)的疫霉菌茵株和8種抗甲霜靈(MIC〉20Omg/L)的辣椒疫霉菌株進行試驗,發現它們對噻唑菌胺都是敏感的,噻唑菌胺的MlC值為0.1~5mg/L。研究結果表明,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strobins)殺菌劑如對醚菌酯(kresoxim-methyl)產生抗性的假霜霉菌株對噻唑菌胺非常敏感。上述結果說明噻唑菌胺能有效地防治對苯基酰胺類(phenylamides)和甲氦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有抗性的病害。 應用 適宜作物葡萄、馬鈴薯以及瓜類等。 防治對象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和馬鈴薯晚疫病等。 使用方法溫室和田間大量試驗結果表明,噻唑菌胺對卵菌綱類病害如葡萄霜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瓜類霜霉病等具有良好的預防、治療和內吸活性。根據使用作物、病害發病程度,其使用劑量通常為100~250g(a.i.)/hm2,在此劑量下活性優于霜脲氰[120g(a.i.)/hm2]與代森錳鋅[1395g(a.i.)/hm2]以及烯酰嗎啉[150g(a.i.)/hm2]與代森錳鋅[1334g(a.i.)/hm2]組成的混劑。20%噻唑菌胺可濕性粉劑在大田應用時,施藥時間間隔通常為7~l0d,防治葡萄霜霉病、馬鈴薯晚疫病時推薦使用劑量分別為20Og(a.i.)/hm2、250g(a.i.)/hm2。 苯噻硫氰 作用特點苯噻硫氰是一種廣譜性種子保護劑,可以頇防及治療經由土壤及種子傳播的真菌或細菌性病害。 制劑倍生30%乳油(Busan)。 適宜作物水稻、小麥、瓜類、甜菜、棉花等。 防治對象瓜類猝倒病、蔓割病、立枯病等;水稻稻瘟病、苗期葉瘟病、胡麻葉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甘蔗鳳梨病;蔬菜炭疽病、立枯病、柑橘潰癆病等。 使用方法既可用于莖葉噴霧、種子處理,還可土壤處理如根部灌根等。 拌種每l00kg谷種,用30%乳油50ml(有效成分15g)拌種。 浸種用30%乳油配成1000倍藥液(有效濃度300mg/L)浸種6h。浸種時常加攪拌,撈出再浸種催芽、播種,藥液可連續使用兩次,可防治水稻苗期葉瘟病、徒長病、胡庥葉斑病、白葉枯病等。 葉面噴霧發病初期開始噴霧,每次每畝用30%乳油50ml(有效成分15g),每隔7-14d噴施l次,可防治水稻稻瘟病、胡麻葉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甘蔗鳳梨病,蔬萊炭疽病、立枯病,柑橘潰瘍病等。 根部澆灌用30%乳油200-375mg/L藥液灌根,可以防治瓜類猝倒病、蔓割病、立枯病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