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道智途與國家電投、曹妃甸港、融合駿玖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四方將融合各方資源,計劃在未來4年里提供共6000萬噸自動駕駛運力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前友道智途布局干線物流、園區場景、市政環衛等商業化運營場景不同。本次自動駕駛服務所面對的是礦區場景,提供的是無人駕駛礦卡。
那么,友道智途該如何迎戰新場景?國內外對于無人礦卡市場,都有哪些玩家入局呢?請看來自方得智駕的報道。
01
無人礦卡自動駕駛更高階?
礦區有何特點?無人礦卡需要具備什么技能?下面就以剛剛亮相的友道智途為例,進行解讀。
以曹妃甸港區為例,典型的礦石散貨碼頭,貨物多為煤鐵等礦石,灰塵較大。同時,港區作業環境復雜,目的地不固定,缺少明顯的標記物,這就對自動駕駛有著更為高階的要求。
首先,目的地不固定、作業環境復雜。對此,友道智途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視覺感知、激光定位、經典算法與數據驅動算法并行的規控技術,將停車誤差控制在10cm以內,保證貨物能準確裝載到智能卡車上。并可實現擬人化行為決策,強化應對突發事件的解決能力。
其次,環境多粉塵、視野不清晰。對此,友道智途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采用全棧自研的鴻鵠智駕系統,配置多層傳感器冗余超距離感知能力,并輔以激光、視覺和毫米波三種不同的傳感器,用“感知代替視野”,減少粉塵對無人礦卡安全駕駛的威脅。
可以看到,無人礦卡在傳統礦山場景下,跟一般的無人駕駛卡車還是有所不同。
02
國外無人礦卡市場早已開始“掘礦”
雖說無人駕駛對于降低礦區作業成本有諸多優勢,但我國無人礦卡細分市場起步較晚,并大多處于測試示范階段,比國外無人礦卡市場整整落后數十年。
國外無人礦卡最早盛行于上個世紀9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便是卡特彼勒公司。其對于無人礦卡研究始于80年代,并于1994年在美國推出兩臺無人駕駛礦卡。如今,卡特彼勒擁有橫跨北美、南美和澳大利亞三大洲的多個礦場的無人礦卡車隊,并在2021年實現無人駕駛自卸車運輸量累計突破20億噸。
CATMineStarTM (礦山之星)系統是卡特彼勒智能采礦技術的重要支柱,其具備車隊、地形、探測、健康和命令五大智能模塊,并能通過傳感器、車載激光雷達和雷達系統等硬件的加持,讓CAT無人駕駛礦用卡車具備全天候待機的能力。
日本小松集團同樣是無人礦卡領域的頭部玩家。其在1995年,就在日本進行了無人駕駛采礦試驗。如今,小松集團的無人礦卡已成功布局在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多個礦山。與傳統的人工駕駛相比,總成本下降了15%,每輛礦卡每年多工作500多小時。
同樣,為了更好地適應無人礦車市場,日本小松集團研發了AHS系統。其主要依托于GPS系統,通過輸出目標地,來實現車輛的自動運輸與卸貨。如果遇到障礙物和行人時,AHS系統可以讓無人礦卡減速或停車,安全性有所保障。
與前兩者相比,ASI更像是個后進生,其在2019年時,對烏克蘭FYM礦山上的15輛運輸卡車車隊,進行智能化升級。2020年,ASI為澳大利亞的鐵礦開采服務商Roy Hill提供自動駕駛礦卡解決方案。
沃爾沃近些年也在加快入局自動駕駛卡車市場的速度,并于2016年發布了其全球首輛自動駕駛礦用車。不僅能應對露天場景,也能在地下礦坑進行工作。內部搭載的可掃描前方近1000英尺左右內障礙物的雷達和6個傳感器,將最大程度保證工作的正常運作。
2020年,特雷克斯公司在國內神華寶日希勒露天煤礦上部署了一臺無人礦卡,能夠應對冬季降雪、夏季沙塵等復雜情況。
瑞典貨車制造商斯堪尼亞,在2019年發布了一款完全無人駕駛的礦區自卸卡車,其不需駕駛員,沒有擋風玻璃和方向盤,操控全部依靠高精度的傳感器系統。當然,這種車型只能應用于半封閉的礦區之內,必然不能正常上路。
國外車企對于無人礦卡市場的布局已相對完善,并大多由傳統老牌企業挑頭,技術基礎與經濟實力雄厚。
03
國內無人礦卡之戰剛剛開始
伴隨國內無人駕駛技術賦值傳統采礦行業,“智慧礦山”逐漸興起,眾多智駕企業開始“掘礦”。
踏歌智行和慧拓智能是無人礦卡企業入局較早者。前者成立于2016年,始終專注于礦用車無人駕駛技術研究,已形成車-地-云協同的智慧礦山無人運輸系統,可兼容多個品牌車型。并與國家能源、國家電投旗下多個煤礦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去年,踏歌智行更是在10個月內累計融資4億元,這在“小市場”的礦區場景中,顯得頗為亮眼。
后者同樣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在今年年初完成了近3億元的C輪融資。算上去年,慧拓智能已經拿下了超5億元融資,火熱姿態清晰可見。而這份優秀戰績必然離不開慧拓智能對礦山無人化與智能化的鉆研。由其打造的愚公YUGONG,已布置到超過200輛無人駕駛車輛,服務對象包括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國家電投集團等企業。
另外,成立于2018年的易控智駕,在新疆準東露天煤礦進行了常態化“安全員下車”,24小時無人駕駛真實運營測試,在無人礦卡商業化落地上,更進一步。
希迪智駕將于2022年9月交付給中國臺灣水泥14臺純電無人駕駛礦卡,這將是國內建材礦山領域,最大規模的一次無人駕駛礦卡批量交付。
如今,國內礦山無人駕駛潛在市場空間超千億,但入局者大多為自動駕駛企業,技術與經濟基礎相對單薄。屬于國內無人礦卡的藍海,尚未形成。
相對于國外無人礦卡企業在經驗、技術、資金上的優勢,國內的無人礦卡市場仍然相對小眾。那么,以踏歌智行、慧拓智能、易控智駕、希迪智駕為首的自動駕駛企業,能否推動中國無人礦卡的大發展呢?
無論如何,無人礦卡都是一座“金礦”,能否挖到礦,何時能挖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