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認為國際化戰略實施需要圍繞目標國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社會風俗,資源享賦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理清系統風險才能制定實施步驟。而國外學者如安索夫、羅特等認為根據國際市場控制度的不同,國際化戰略有四種實施方式,分別是出口、東道國設立外銷部門、合資企業、設立全資公司。希特在此基礎上后續有加入了特許經營、聯盟等實施方式。
巴林根據企業的資金實力和國際化階段不斷提高,提出成熟的國際化企業對合資方式會逐漸排斥,更加傾向于獨資或并購模式,反之,如果自身資本缺乏以及國際化經驗不足,則更傾向于降低交易成本,選擇特許經營、合資等方式。李卓、謝光亞等國內學者則認為針對中國企業的情況,在海外實施國際化戰略時需要時刻根據國內發展態勢做出調整,以穩固國內基本盤為重點,不可盲目照搬西方理論,需要因地因時制宜選擇實施方式。
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動因
謝光亞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始于開放后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之后逐步拓展海外市場,提升競爭力以謀求更高利潤。李卓認為國內經濟發達地區企業由于地理位置優勢和文化開放性優勢更容易率先接觸國際企業,從而被帶動國際化發展步伐。
杜陽群提出一些中國企業受限于國內經營環境惡劣,法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拳頭產品和服務未能在國內市場取得可觀利潤,需要現在國外成熟市場試水,打出品牌聲譽,提升企業經營生命力。張文雷提出由于國內產業鏈不斷延伸,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處于產業內非核心地位的國內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會主動進行國際化發展。
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現狀與主要特征
劉冀生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戰略結構簡單,戰略制定水平和執行力與西方企業相比還有差距。帕門托拉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普遍具有挑戰西方企業優勢地位的野心,且更加注重向西方企業的成熟戰略學習以提升自身水平。威廉姆森則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缺乏長遠眼光,多數只注重短期利益,難以形成長期的戰略效果積累。南楠結合中國企業實際,提出要從國外市場的縱深和自身發展階段出發,選擇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在國際化發展和負債率之間找到平衡。
王占杰等則提出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前期普遍以市場為導向,而后期則以占有資產為主。隨著建設的不斷深入,孟凡良等也提出,中國企業國際化是一系列復雜的經濟行為的總和,政府和企業均在國際化進程中受益,由于體制的特殊性其國際化戰略的制定要以滿足國內發展趨勢為主,不做單純迎合國外市場的行為。
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路徑選擇
王立國提出,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路徑選擇受所有制、行業類型、資本實力、品牌影響力、技術水平、市場化水平等因素共同影響,路徑選擇呈現出多樣化態勢。王根培提出,中國企業國際化路徑選擇存在跟風性,部分資本不充足,制度建設不完善的企業喜歡盲目追求大公司國際化步伐,因此戰略路徑依賴較為突出。樊增強指出國際化進程方面,中國企業需要緊跟國際產業發展,適時將內向國際化轉為外向國際化,否則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