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位置
本次工作以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屬礦為研究對象。甲基卡礦床地處四川省西部甘孜州康定、雅江及道孚三縣交界處,海拔4300m-4500m,面積約62km2,主要產Li、Be、Nb、Ta等稀有金屬,Li2O資源儲量超過200萬噸,是中國鋰輝石資源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礦區位于川藏高原東南緣,地勢平坦,一般坡度5-20度。礦區東側有川藏公路,為該區交通要塞。礦區距塔公寺36公里,有簡易公路相通。
發現和開發簡史
解放前,譚錫疇、李春昱、李承三、崔克信等人在本區外圍作過區域性綜合地質調查,未涉及稀有金屬礦產。系統地質工作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在大躍進過程中進行的。1959年5月,根據群眾報礦,甘孜地質隊配合康定縣地質隊首先前往該區進行礦點檢查,后云母地質隊及雅江縣地質隊先后到達該礦區,經共同研究,肯定了礦床遠景。十一年來,先后有四川省地質局甘孜隊、四〇二隊、四〇四隊、測繪隊、310物探隊、702物探隊、各區測隊、石油普查大隊、中心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院、西南地質科學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峨嵋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成都地質學院、重慶地質學校等單位,對礦區作了各種性質的工作。
從1959年5月至1962年11月,甘孜地質隊在礦區約6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系統的偉晶巖找礦工作,基本圈定了礦區范圍;對中礦段14條鈹礦脈進行了地表評價,其中NO.33脈作了深部鉆探控制;對東、北、西三個礦段進行了礦點檢查,選擇了8條鋰礦脈作了較系統的地表揭露;對15條鋰鈹礦脈進行了物質成分初步研究工作,了解了鋰、鈹礦石的可選性能,從而初步確定了礦區遠景,肯定了礦床工業意義。
1965-1972年,由四川地質局四〇四隊承擔該礦床普查勘探工作。經1965年對原甘孜隊評價之鋰礦脈進行補課工作后,1966年轉入礦區勘探階段。數年來,先后完成了NO.9鈹礦脈、NO.104(中段)、134、151、154、155、156鋰礦脈以及NO.54、55、57、77、80、83、86、94、104(北段)、528鈮坦礦脈的初步勘探工作。協同有關科研單位,深部研究了鋰、鈹、鈮、鉭礦脈的物質成分及稀有元素的賦存狀態和富集規律;對NO.9、134脈鈹、鋰礦石進一步作了初步可選性試驗,新做了NO.54、57、77、80、528等五條脈鈮坦礦石的初步可選性試驗工作,并對NO.134脈進行了詳細可選性試驗。在此期間,測制了礦區外圍1:50000區域地質圖551平方公里、1:10000礦床地質圖62.62平方公里、1:2000礦脈群地質圖12.25平方公里,查明了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礦區地質構造特征及成礦控制因素,圈定了礦脈群。
在礦床勘探階段,同時進行了1:10000和1:2000水文地質測量、鉆孔水文地質觀測、抽水試驗、試坑注水試驗、動態觀測、水質分析等工作。基本查明了礦床水文地質條件;掌握了礦床主要充水因素,對主要勘探礦脈未來露天采礦場進行了涌水量預測;查明了礦山建設供水水源,進行了水質評價。通過大量巖(礦)石物理機械性能試驗,獲得了礦體及圍巖穩定性較為可靠的資料,根據礦床埋藏條件和平均剝采比概算,對東礦段勘探之鋰礦脈提出了露天開采的建議。
在礦床普查階段,四川地質局物探大隊310隊在NO.9、104脈以北、NO.308脈以南約六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1:5000電法四極對稱剖面面積測量,發現異常63處,已知屬偉晶巖引起者23處,推斷偉晶巖引起者29處,從而基本查明上述區域隱伏偉晶巖的空間分布;在礦床勘探階段,局物探大隊702隊在東礦段八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1:10000電法四極對稱剖面面積測量,發現異常21處,經鉆探對其中六個異常帶驗證結果,發現三條具工業礦化的偉晶巖脈,并根據異常特征推斷多數應屬偉晶巖脈所引起。
礦床規模和品位
礦區偉晶巖礦體的形態、產狀及規模依礦床類型不同而異。以細晶機選礦石為主的Li、Nb、Ta、Be礦床礦化一般均勻、連續,除脈壁帶、個別支脈和尖滅端外,基本全脈礦化,故礦體形態、產狀、規模和脈體近于一致。
Li礦床礦體規模最大,長度一般為100-300米,最長達987米,延深35-370米,厚度一般3.05-21.12米,最厚達48.96米。Nb、Ta礦床礦體長52-400米,延深35-400米,厚度1.14-7.07米。Be礦床礦體長74.6-400米,厚度1.44-4.83米。以手選礦石為主的Be礦床,以及由手選和機選混合礦石構成的Li礦床,礦體形態、規模變化較大,主要受結構帶和脈體形狀制約,故多呈透鏡狀、串狀及束狀產出,且規模顯著小于脈體。Be礦體長75米,厚2米,如NO.403脈屬此列。Li礦體長137.9-280米,厚6.62-21.12米,如NO.308、104(中段)脈屬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