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216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決戰元素周期表》(下)
關于作者
大衛·S.亞伯拉罕,美國自然資源戰略專家,曾為美國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提供自然資源與地緣政治咨詢。長期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供稿。
關于本書
我們的世界,是依靠很多金屬元素在支撐運轉的。作者通過大量的實地采訪,帶著我們進入了兩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是元素周期表后半段的稀有金屬世界,包括:鉭、釔、鎵、鍺、鈮、鏑……這些金屬我們很陌生,但科學技術已經激發了它們的潛能。另一個是人類政商博弈的隱秘世界,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暗流涌動,支撐著整個世界的稀有金屬貿易。
核心內容
作者從人類戰爭的角度,梳理了武器升級的規律:誰能操縱更稀有的金屬元素,誰就能獲得更強的戰力。在這個過程里,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多達幾十種金屬元素的神奇功能,讓每個讀者都深深地體會到:人類的未來,是建立在對稀有金屬元素的開發和利用上的。
本書作者認為人類戰爭能力的提升,就是對元素的操縱能力提升的過程,可以說人類打仗就是打金屬。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稀有金屬越來越成為比煤炭、石油還珍貴的戰略資源。既然稀有金屬這么有用,那就多多開采,人類的整體工業水準不都大幅提高了嗎?但問題就在于,絕大部分的金屬元素數量非常少,而且分布及其不均勻。這也讓人類和稀有金屬的關系,變得非常微妙 ,也非常敏感。
稀有金屬引發的大國博弈
人類對金屬元素的需求越來越強,那這世界一定有個公開的全球稀有金屬采購市場吧?并沒有。稀有金屬交易呈現“兩極化”,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謂天上,是大國之間的交易和博弈;所謂地下,就是世界金屬的黑市。
我們先看看,為什么說它是大國之間的博弈。
金屬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完全隨機,有可能集中分布在地球的某個一角落,而其他地方一點也沒有。所以,那些國土面積大的國家,地下有稀有金屬資源的概率也就更大。
比如,金屬鈀,俄羅斯儲量很大。有一個叫諾里爾斯克鎳業的俄羅斯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鈀金市場份額。再比如,剛才我們說的金屬“鈮”,巴西一個叫 CBMM 礦冶公司控制了世界總產量85%的供給。
而那些國土面積大的國家,本來在政治上也是大國。所以,稀有金屬成了大國們相互博弈的籌碼。
中國最豐富的資源是稀土金屬。鄧小平先生說過一句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稀土探明儲量居全世界第一。稀土元素,成了中國外交里經常出現的角色。
這本書里舉了一個例子:2010年,釣魚島事件爆發,日本拘禁了一個中國船長。中日關系也突然變得很緊張。這本書里說,有人認為,在這件事情后,中國政府就停止了對日本的稀土供應。這下,日本的高科技企業就受不了了。日本貿易商社就向“經濟貿易產業省”施壓,要求盡快解決中日爭端,恢復平穩的稀土市場價格。
不過,在中日釣魚島事件之后的一年半時間里,稀土元素的價格還是上漲了2000%,也就是20倍。日本的高科技企業承受了巨大的損失。造成這個價格波動的原因很簡單:市場上擔心稀土供應再發生變化,這個恐慌經過一系列聯想和放大,形成了市場恐慌,很多機構和生產商趕快買入稀土資源。最后的市場反應就是價格劇烈波動。
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可以看到,稀土金屬已經不光是一個簡單的資源,而是成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外交博弈的籌碼。
聽完了這個故事,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擔憂,我們中國的制造業也很發達,那我們中國豈不也有稀有金屬的軟肋?沒錯。在稀有金屬這件事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稱大哥,誰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金屬。
而我們中國的應對方法是:盡可能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剛才我們提到,一個叫 CBMM 礦冶公司的巴西公司掌握了全世界85%的鈮的供應量,中國的應對辦法是,我入股你們公司。2011年9月初,中信、寶鋼、鞍鋼、首鋼和太鋼成立了中國鈮業投資控股,以19.5億美元收購了巴西礦冶公司15%股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和巴西這個公司就變成一家人了,金屬鈮的市場環境就會對中國友好很多。
說到這,如果我們繼續追問,既然這個 CBMM 這么厲害,他們公司的股份應該不愁賣,哪個國家掏不出19.5億美元呢,為什么巴西接受中國人的收購呢?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有龐大的經濟規模。我們的鈮鋼需求量,全世界第一。當你有龐大的需求時,當然可以和供給端談判。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公司,不管你壟斷了什么金屬,中國都是繞不過的一個談判對象。這里順便感慨一下,一個國家有蓬勃的經濟和友好的外交形象,這有多重要。
稀有金屬黑市的發展
當一種商品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那可想而知,它的“市場化程度”一定很低。這就造成,很多時候你拿著錢都不一定買得到貨。一個必然結果就出現了,就是稀有金屬的黑市。
作者采訪了一位專門給日本企業私下提供稀有金屬的商人,這人的外號叫“超級馬里奧”,因為他留著一臉超級瑪麗的男主角那樣的大胡子。這個人的真名是:中村繁夫。有人說,這位中村繁夫掌握著日本50%的稀土金屬的進出口供應。據傳聞,他一年的收入是350億美元,不管這是真是假,這個人背后撬動的利益一定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整個金屬交易黑市完全處于一個地下狀態,不受任何一個國家法律保護,所以,個人的品牌和信譽就變得非常重要。作者寫道,在金屬的黑市交易里,買方接到的貨物有時居然是一貨柜“奶粉”,沒錯,就是用來沖奶喝的奶粉。金屬粉末會先被氧化成氧化狀態,然后摻到奶粉里,這是為了方便國際之間的報關通關。等買家拿到貨物之后,先把奶粉洗掉,再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得到金屬元素。你想,動不動就上億美元的貨物,在一個這么隱秘的情況下跨國轉運,中間人的信譽會經受多大的考驗。
很難想象,對世界這么重要的金屬元素就建立在這么一個脆弱的,多變的,規則不明的交易方式上。
所以,寫到這,作者對這種脆弱的平衡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在書里也探討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他先問,人類可以建立統一的法律和交易平臺嗎?作者認為這個恐怕很難,因為背后驅動的國家利益太大了。就算有交易平臺和規則,也可能是形同虛設。
作者繼續追問,那既然買賣有很高的風險,可以加強稀有金屬的回收嗎?
答案是幾乎不行。首先,人類的回收工業沒達到那個精度。一部 iPhone 里有65種元素,有的元素只有幾毫克,像粉末一樣散落在不同的零件里。人類回收它們的成本,遠遠大于重新買新的。
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回收這件事也可以不用想,因為它已經被這個宇宙的基本規律鎖死了。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所謂的熵增定律,重組一個物體要付出的能量,肯定要大于當初打碎它所付出的能量。好比,你要重組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耗費的能量一定大于當初打碎它。而要把散落在各種不同零件里的金屬元素重新聚合起來,難度和重組一個花瓶難度相似。如果一定要這么做,代價就是消耗大量其他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就會出現為了回收而回收,得不償失的笑話。
人類和稀有金屬的未來會怎樣?
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是四個字:找太空要。
只有大質量恒星的死亡才能生產元素周期表后面的金屬。它不像石油、煤炭這些資源,它們都是地球上造出來的,金屬是宇宙制造。所以,如果以宇宙為尺度去看待這種資源,金屬資源一點也不匱乏。
給你補充一個這本書之外的材料:2015年,地球附近發生了一件大事,有一顆名叫 2011UW158 的小行星擦著地球掠過,最開始科學家擔心的是,它可不要撞到我們。但仔細分析了這顆小行星的構成之后驚呆了:它居然是一顆鉑金小行星。
這個小行星直徑220米,鉑金含量可能到達9000萬噸。假設我們采信這個數字,那按照目前鉑金的價格換算下來,大概價值在5萬億美元,是2015年的蘋果公司市值的10倍。如果要把它打成鉑金戒指的話,7億中國女性,每人能分到900克,每人大概相當于能分到15個求婚的那種鉑金戒指。15只,兩只手都戴不過來。
當然,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利用它,因為小行星速度太快,我們抓不住它。但就像那首詩說的,不管我們利用不利用,它就在那里。我們知道這一點。它就在太陽系里一圈一圈孤獨地旋轉,等待著被人類利用的那一天。而太陽系里,有12萬顆小行星,木星有64顆衛星,土星有30顆衛星。它們也有硅酸鹽的地殼,里面的資源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這么看的話,我們對金屬的一切困局,一切憂慮,都是因為我們的視野太小了。人類就像是生活在山洞里的原始人,當我們感覺資源匱乏的時候,可別忘了在這個小小的山洞之外,還有廣闊無垠的山川平原,和整個大陸。
最后,讓我們回到這本書的題目——決戰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宇宙列給人類的貨品清單。人類已經做到了識別元素、命名元素和使用元素。接下來,人類或許應該轉戰另一個戰場:既然是宇宙制造,當然向宇宙索取。這是人類的宿命,也可能是一切宇宙生物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