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5月20日電 (記者 林浩 林艷華)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20日在南寧表示,新冠疫情推動全球經濟格局及能源資源供需格局深度調整,主要礦業國家勘查和采礦等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中國—東盟有必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各自礦業要素稟賦和產業優勢,保障礦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將東南亞打造成帶動疫情后世界經濟復蘇的新引擎,促進全球礦業復蘇繁榮。
凌月明在2021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暨推介展示會開幕式上致辭作上述表述。他介紹,近年來,中國加強地質礦產領域國際合作,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和多邊主義,進一步放寬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外資準入條件,平等服務國內外各類市場主體,與東盟各國在礦業領域經貿合作日益加快、科研合作持續深入、人才交流日益頻繁。
“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也是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開局之年,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促進礦業貿易、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的交流與融合,實現礦業務實合作提質升級,推動中國東盟關系邁上新臺階。“凌月明說。

圖為凌月明致辭 俞靖 攝
凌月明倡議,中國—東盟應將“一帶一路”倡議和《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提升戰略互信,推進現有經濟走廊和重點礦業項目建設協作,構建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進一步實施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建立東盟國家廣泛參與的礦業產能合作聯盟,深入開展礦業貿易投資合作,建立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行業發展生態,促進礦產品貿易自由化,保障礦產品市場穩定。
當前,中國政府已宣布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凌月明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各國就共同關注的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議題進行技術交流,加強綠色礦業技術聯合攻關,推進科技政策和管理經驗共享,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在礦業領域人才交流方面,中國將繼續推進“中國—東盟地學合作中心”建設,以“中國—東盟學院”為平臺,加大礦業領域人才培養力度,計劃未來5年每年為東盟國家提供70-80個來華攻讀學位的留學生名額。
據悉,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自創立以來,已舉辦10屆,推介、洽談項目1370多個,達成簽約項目140多個,簽約金額600多億元人民幣。本屆論壇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綠色礦業”為主題,旨在深化中國—東盟綠色礦業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