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活力涌現。
在黃陵礦業公司二號煤礦火車裝車站,鳴笛聲響,一列滿載著電煤的運煤專列從裝車站駛出,奔向遠方。在這里生產的每一塊煤炭背后,都融入了智能化的“基因”,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貢獻。
“采煤依靠智能化,在地面就可以‘云端’控制百米井下的煤機開采,智能快掘系統效率相比之前普通掘進提升了60%。”該礦總經理易瑞強自豪地說,通過全面推進煤礦數字化、智能化高水平建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科技已經融入礦井安全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從“系統智能化”到“智能系統化”的跨越轉變,智能化實現全覆蓋。
智能化蓬勃發展勢頭強勁
二號煤礦地處黃隴侏羅紀煤田,水、火、瓦斯、煤塵、頂板、油型氣等地質災害共生,開采條件并不是很優越。要想實現礦井安全高效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大力推進智能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017年建成全國首個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2019年中厚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成,實現礦井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全覆蓋,2020年智能化巡檢機器人集群上線運行,2021年復雜地質條件下智能快速掘進系統成功投運,2022年全國首個井下智能選矸與采空區注漿處置系統投入應用。
一路走來,無論科技創新能力還是創新速度,都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特別是在智能采煤、智能快掘、智能安全、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的創新成果相繼投入應用,礦井智能化減人、增安、提效優勢凸顯,一些智能化建設成果更是在行業內得到廣泛推廣。
“復雜條件下掘支運一體化智能快掘技術和井下智能選矸充填技術這兩項關鍵核心技術的成功突破,極大地幫助我們解決了生產難題,同時也為煤炭行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該礦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華軍說。
“引智借力”創新效能顯著提升
“以前皮帶巡檢工巡檢一趟下來要走四、五公里的路程,現在有了智能巡檢機器人,在線監測、實時預警、智能決策,徹底解放了勞動力。”這是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科教欄目攝制組來礦區拍攝時,該礦皮帶隊隊長胡峰峰面對采訪時的一段對話內容。
其實不單單是在智能巡檢機器人方面,智能通風、井下車輛智能調度、4G+5G+WiFi+UWB通信系統、防爆智能手機、智能礦燈、智能手環組合的礦工智能單兵裝備……隨著智能化等新技術不斷拓展,傳統的煤礦生產工藝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變,為煤礦安全生產和礦工工作生活帶來了深刻變革,創新效能顯著提升。
走進該礦選煤廠智能調度中心,利用先進的傳感監測、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尖端科技搭建的智能管控平臺,讓原本需要花費3個小時的設備走動巡檢,現在只需要調度員輕輕一點鼠標便可準確查看到各個崗點設備運行參數和生產狀況。
“就是要發揮智能化的優勢,讓數據‘多走路’,讓職工‘少跑腿’。”在該礦總經理易瑞強看來,智能化發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減少人工干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人增效。
據統計,智能化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煤礦的高產高效,該礦全員年均工效超過1萬噸,智能巡檢機器人集群幫助礦井累計減少崗位用工100余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1200余萬元。
優化人才培養,激發創新動能
4月1日早班下班后,在二號煤礦掘進準備隊學習室,技術員雷騰飛正和隊上的幾名技術骨干就如何優化瓦斯鉆孔工藝,進行著激烈討論。像這樣聚焦生產實際、全員創新的場景每天都會在這里上演。
近年來,該礦通過創建科技創新管理體系、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成立職工創新工作室、組織職工廣泛開展“五小”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和培養職工積極參與技術創新,爭當創新達人。2022年礦井累計征集“五小”科技創新成果230余項,創造效益600余萬元。
此外,通過培訓、建立激勵機制等多種途徑,主動為技術人才提供發展的平臺和空間,推行實施大學生下基層和輪崗培訓制度,切實將職工打造成“一專多能”、適應“一人多崗”的綜合型崗位人才;大力開展技術比武、項目攻關、崗位練兵等活動,進一步培養和發掘復合型人才和專業型骨干,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前不久,第十五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落下帷幕,職工白小崗、姜勇、程少平在國賽舞臺上勇奪佳績,取得了兩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的好成績,迅速在礦區引發熱議,激發了更多職工們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下一步,二號煤礦堅持科技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機遇、補短板、破瓶頸,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讓礦井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