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柳林礦業公司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煤炭開采和生態環保“一盤棋”,凝心繪綠,久久為功。如今,走進紅柳林,綠蔭如蓋,碧水蕩漾,映照了出該公司綠色發展、生態蝶變的嶄新篇章。
沉陷區長出了“綠莊稼”
??近年來,該公司嚴格按照《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實施辦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及時修復受損的肯鐵令溝村委會部分通村水泥道路;恢復南一盤區肯鐵令溝河道兩岸耕地灌溉渠道,并對水澆地進行平復整理;對礦區所轄地表肯鐵令溝村委會通村供電線路進行維護改造;第一時間做好村莊搬遷、舊村址建筑垃圾清理和土地復墾工作。
??說起肯鐵令溝的變化,村民喜不自禁。生態環境大幅改善,曾今的莊稼地又長出了綠莊稼。位于該公司工業廠區以南1公里的矸石溝也有了喜人的變化。2020年,該公司啟動立體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對排矸場已填埋區域進行土地復墾綠化造林,讓矸石荒溝披上了綠裝。一株株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的花草肆意搖曳,春的氣息撲面而來。三年來,該公司累計治理采空區3萬余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步履越來越堅定。
生態美創造了“綠經濟”
??鏈接產業,以煤炭工業為基礎,打通旅游、文化等融合創新通道,擁抱綠色發展新時代。該公司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以現代工業反哺現代農業,實現煤炭工業與生態農業的聯動;第二步以“綠色+”貫穿礦井全要素全鏈條各生產環節,實現井下與井上綠色聯動。
??“肯鐵令溝的修復成效,讓我們在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乘著好風,我們積極探索建立生態價值轉化,做優生態經濟的有效機制,建立了一套‘生態+科普+休閑+旅游示范科普基地’的實現支撐體系”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宏說。
??當前,該公司正依托其打造的“立體生態修復示范園”,推進煤炭文化體驗、生態旅游和景觀園林的深度融合,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目前,生態大棚、煤炭科普館、疊水景觀等22個項目已具規模。該公司所規劃的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萬畝草原、千畝經濟林”正在穩步實施中。
??“左手科技攻關,右手生態融合。”近年來,該公司立足陜煤集團“零碳轉型”,積極“智能協同”示范礦井建設,推動植物固碳和采空區CO2吸儲關鍵技術研究,打造“智能+綠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煤炭全鏈條綠色開采、全流程清潔利用在該公司已然變成了現實。智能輔運、智能主煤流、智能洗選等多個綠色低碳場景的應用,確保煤炭生產每一道工序都能達到綠色環保生產要求。
??同時,在礦區生產生活多個場景踐行低碳理念,高標準升級改造了生活污水處理站、礦井水處理站和井下超磁水處理站,地表地下水資源經處理后循環利用于綠化灌溉、灑水降塵等方面。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在加快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地面走航監測等“空天地”一體化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實現生態修復動態監測體系全天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