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鋼鐵主業承壓狀況,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今年1月份至4月份實現利潤總額16.32億元。
曾經“一鋼獨大”的鞍鋼是如何逆襲的?“鞍鋼大力實施‘雙核’并舉戰略,依托‘鋼鐵+礦業’雙輪驅動,特別是礦業板塊對企業效益貢獻度持續提升,支撐鞍鋼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鞍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成旭告訴記者。
整合重組做強主業
穿行于鞍鋼集團博物館展廳,“鋼鐵脊梁”“長子擔當”縱貫鞍鋼74年的發展歷程。以單一品種為例,鞍鋼生產的鋼軌累計長度達80萬公里,足以繞地球赤道20圈。如今,全國高鐵用的高速鋼軌大多產自鞍鋼。鞍鋼生產的汽車用鋼、造船和海洋工程用鋼、橋梁鋼、核電鋼和特殊鋼等多系列產品均處于行業領先,精品鋼材廣泛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
在企業不斷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行業分散無序、產能過剩的挑戰,成為鞍鋼著力思考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鞍鋼選擇了聯合重組之路,以此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集中度。
2021年4月15日,鞍鋼、本鋼啟動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兩年過去,兩鋼融合得怎么樣?鞍鋼集團總法律顧問計巖概括為“四個一”,即一家人、一盤棋、一本賬、一條心。鞍本深度融合包括全面完成本鋼股權無償劃轉、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鞍本管理運營一體化和本鋼市場化改革。目前,鞍本采購、銷售、物流、國際貿易等業務領域的協同機制已全面運行,噸鋼能耗、噸鋼物流費用、噸鋼財務成本等指標顯著下降。
在鞍本各項業務整合中,銷售、采購環節頗具代表性。兩年前,在遼寧這兩家還是“你賣一塊,我賣九毛”這般打價格戰。重組后,鞍本握指成拳互相補臺。鞍鋼股份設備資材采購中心副總經理孫維強介紹,鞍鋼、本鋼利用全鏈條協同采購優勢,增強了對外議價話語權,大幅降低了采購成本。重組以來,采購降本和銷售增效均在數億元。
將同質化競爭變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鞍鋼整合重組的動作一直沒有停。今年3月,鞍鋼集團與遼寧省朝陽市簽署了收購凌鋼集團49%股權轉讓協議。目前,鞍鋼集團已布局九大生產基地,具備5300萬噸鐵、6300萬噸鋼、4萬噸釩制品和50萬噸鈦產品的生產能力。鞍鋼鋼鐵主業變新也變壯了,粗鋼產能位居國內第二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鋼鐵企業。
鞍鋼正在續寫“鋼的故事”:鋼鐵主業做大做強,告別無序競爭,增強對外話語權,順應各界對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期待。
構建智慧礦山系統
鞍鋼發展得穩,有賴于“家里”有礦。
正如譚成旭所說,鞍鋼集團是具有明顯資源優勢的鋼鐵企業。鋼鐵承壓之時,礦業成為鞍鋼新的利潤增長極。今年1月份至4月份,礦業板塊的利潤貢獻率超過80%。在國際礦價高漲時,它又是鞍鋼平抑鋼鐵供應鏈波動和行業周期風險的“穩定器”。
為啥把礦業置于企業發展戰略核心地位?跳出鞍鋼看,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較高,作為鋼鐵工業的“糧食”,鐵礦資源保障已成為制約鋼鐵行業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鞍鋼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從鞍鋼自身看,鐵礦資源優勢明顯,并且擁有采礦、選礦、燒結、球團、煉焦、煉鐵、煉鋼、軋鋼完整產業鏈。
鞍鋼齊大山鐵礦,在業內聲名赫赫。累計捧出4億噸鐵礦石的齊大山,曾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鐵礦山,新中國第一爐鐵水的源頭就在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