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湖北省武穴港田鎮港區馬口工業園區綜合碼頭上,一條綠色封閉式皮帶長廊,正以每小時1000噸的運輸速度,將1.8公里外的石料直送上船,全程無揚塵。滿載石料的船只即將啟航駛往上海。
生態環保工作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工作之一。在武穴,一場生態環保“鐵腕治理”,讓這個以礦業“發家”的“光灰”城市再現“天空藍”。
該市堅持“生態優化、綠色發展”理念,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長江生態大保護,吹響了全面建設現代化港口強市和生態文明武穴的號角,爭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縣域排頭兵。

民本集團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打造花園式工廠。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產業之變,推動傳統礦業綠色發展
武穴市境內長江沿線有眾多石灰巖礦區,礦山企業一度多達100多家,各礦區均為露天開采,對長江沿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昔日公路揚塵漫天,礦區環境雜亂,群眾苦不堪言。現在,這種情況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民本集團,花園式工廠、智能化生產線、全封閉的皮帶運輸廊道、自動化的裝卸碼頭,向大家展現出了新型礦業企業綠色發展的一面。
“作為全國綠色礦山20強、國家級綠色礦山,我們一直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民本集團總裁林國祥告訴記者,作為采礦企業,最大的困擾就是如何解決清洗礦石的大量污水排放問題。
2017年4月,民本集團董事長呂文龍果斷決策:“停產,直到解決污水排放問題。”當時,民本年產值7億元,停產一天就損失315萬元。
后經過多方考察,引進了全球領先的淤泥固化處理技術。公司累計投資12億元,建成全國非煤礦山行業中規模最大的尾礦泥漿固液分離中心,徹底解決生產廢水泥漿污染問題。
“現在,我們的礦山是邊開采、邊復綠;加工則采取濕法加工工藝,嚴格控制粉塵;污水處理系統可以把污水中的淤泥完全分離出來,讓污水變成清水,重新用于清洗礦石,循環利用做到不排一滴污水進長江。”林國祥介紹說,經處理后的水資源、泥餅全部實現循環利用,真正實現把資源吃干榨盡。
1噸礦石原料,賣到上海100元,如果加工成納米碳酸鈣,身價立馬漲到兩三千元。解決了污染問題,武穴的礦業企業又把目光放在產業鏈高端轉型。從“賣礦石”到賣“賣鈣品”,推動傳統礦業綠色發展。
6月6日,湖北國鼎華明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納米鈣深加工生產線的爐窯點火,宣布正式投產,同時宣布啟動二期年產10萬噸納米新材料項目啟動。
副總工程師楊永和帶領記者參觀了這座先進的納米鈣廠。第四代窯爐聳立云端,智能化的生產線在中控室就可以操控,現場看不到一名工人。
“我們的納米鈣項目依托于華東理工大學、國家超細粉末工程中心強大的技術支持,打造出具備5項核心專利技術的高品質鈣基產品。使用的高活性氧化鈣麥爾茲窯是目前國內先進的氧化鈣生產設備,單座窯爐價值6000萬元,具有熱消耗低、煅燒氧化鈣的活性度高、殘余二氧化碳低等特點。還能夠實現廢水、廢渣在不同產品間的循環利用。改變了傳統行業落后的生產方式,高附加值產品為企業發展打開了空間。”楊永和說,“目前,已完成固投6億多元,2023年預計可實現產值8億元,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利稅2億元,安排就業300余人。”
武穴市委書記胡昊表示,國鼎華明項目建設速度快、質量高,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實現了竣工投產,為該市建材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打造新亮點、提供新動能,作出良好示范。希望全市上下以此為新起點,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項目落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