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銅價,未來兩年躥升75%”的消息,近期可謂讓萬國國際礦業(03939)這一只名不見經傳的金屬股大放異彩。
從盤面來看,截至1月11日收盤,其股價繼續走高,收漲3.09%,報于5港元。拉長時間線來看,1月8日以來,4個交易日,其股價已經錄得超22%的漲幅,而1月10日、9日其股價皆錄得超7%的漲幅,無疑是當前萎靡大盤中的一抹亮色。
雖然,對目前來看“銅價未來兩年躥升75%”這則消息帶來的利好已經擺在了臺面,但資本市場講究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此于萬國國際礦業而言,這是不是一場虛假的“風”呢?
“緊平衡”轉為“短缺”,銅價有望繼續上漲
關于這一答案,我們或許從具體行業數據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2023年,受勞資糾紛、環保抗議和需求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銅價歷經起伏——具體來看,截至12月18日,滬銅主力在年內累計漲幅3.61%,期間在一月份觸及年內高點71500元/噸,最低在五月下探至年內低位62690元/噸附近;國際銅主力年內累計上漲3.14%至61070元/噸。LME銅三個月合約年內累計上漲1.86%至8530美元/噸附近。
(圖片來源:方正中期研究院)
簡而言之,在經歷了“震蕩”“探底”“反彈”這幾大波動之后,直至年底,銅價幾乎回又到了年初的水平。
不過,2024年以來,基于對多種宏觀因素的預期,目前投資者和市場似乎比較看好銅在未來兩年的表現。
據悉,銅是目前能源轉型中的關鍵金屬資源。“銅博士”,常用于電氣設備、工業機械、建筑和電線中,往往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風向標。經濟增長會刺激市場對銅的需求,而當經濟前景黯淡,投資者希望對沖通貨膨脹和其他金融風險時,金價就會上漲。
2023年12月,美聯儲在FOMC會議上作出了明確降息表態,美元有望走低,因此以美元計價的銅將對外國買家更具吸引力。而隨著美聯儲轉向降息,美元走軟,這無疑也成為了市場看好銅價未來的一大要素。
此外,在剛結束不久的聯合國年度氣候變化大會上,60多個國家表態支持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三倍的計劃。據了解,賤金屬是能源轉型的關鍵,廣義上賤金屬包括鐵、銅、鎳、鋁等在內的金屬,是制造電動汽車、電網和風力渦輪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科技,綠色能源轉型因素或也將推高銅價。
針對于上述利好因素,花旗銀行在12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將使銅需求增加420萬噸。花旗認為,這可能會在2025年將銅價推高至每噸15000美元,遠高于去年3月每噸10730美元的歷史峰值。較目前的8500美元左右飆升75%。
事實上,不止于花旗,近期以來惠譽、高盛等大行也均發布研報看好未來銅價的上漲。
其中,惠譽旗下研究機構BMI表示,綠色能源轉型推動的需求增長,以及2024年下半年的美元貶值均有望推高銅價。高盛指出,目前預計2024年銅供應量將同比增長3%,而此前預計為增長5%。而由于采礦中斷,銅價將出現牛市。另外,高盛還表示,預測2024年精煉銅市場將出現53.4萬噸的缺口(之前預測缺口為15.5萬噸),這意味著市場將從“接近平衡”的狀態大幅收緊到“明顯存在缺口”。
當然,若想要進一步探究銅價未來一兩年的走勢,恐怕還需要結合供應和需求兩端說起。
需求方面,雖然地緣政治沖突、全球經濟放緩、高利率環境、疲軟的后疫情復蘇等因素可能抑制銅的傳統需求,特別是中國建筑業低迷對全球銅消費的重要影響。但,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包括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電力傳輸和分布網絡等的銅需求增加,預示著未來銅市場的潛在增長,并在數年后形成難以彌補的缺口。這也意味著,盡管短期內存在挑戰,但新興領域的需求增長預計將為銅市場提供強勁的支撐。預計2024年全球精煉銅消費增長2.7%至2706.6萬噸。
供給方面,2023年11月,受環保因素影響,全球頭部銅礦之一的CobrePanamá停產。英國礦業集團英美資源也表示,為了降低成本,該集團將在2024年和2025年削減銅產量,其中將2024年銅產量目標從100萬噸下調至73萬噸至79萬噸。而此前,巴拿馬一座巨型銅礦也宣布關閉,將導致明年全球銅供應較此前的估計減少75萬噸,相當于減少3%。對此,市場人士普遍預計,2024年將有40萬噸左右的銅產量受到影響。
由此,可以看到,隨著多重擾動因素漸成常態,全球銅礦供給增量有望持續收斂,同時受新能源領域的快速發展,全球銅需求未來則有望呈現增長之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期來看,在充滿風險與挑戰的2024年,尤其是上半年,銅價依然可能會面臨一定回調壓力。不過,隨著全球精煉銅供給有望由“緊平衡”轉為“短缺”,中長期銅價中樞料將上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