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項目現場看到,3座如鋼鐵巨人般聳立的巨型筒倉和3個氣勢恢宏的封閉式儲煤場已初具規模——貴州省首個大型智能化煤炭儲配基地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今年8月份完成建設。
該項目建設有3個長350米、寬73米、高約12層樓的封閉式儲煤場,其單體規模在西南地區屈指可數。其中,2個儲煤場及配套輸送系統已全面建成,具備儲煤條件。與之配套的3座大型連體儲配煤倉已拔地而起。項目整體靜態儲煤能力達120萬噸,年吞吐量超500萬噸,建成后將成為西南地區舉足輕重的煤炭物流樞紐。
據施工單位負責人敖貴才介紹,水城區儲配煤倉施工采用成熟的滑模施工工藝,有3個連體筒倉,倉下部為連廊,且每個儲煤倉在7.6米的位置都有4個直徑6米的漏斗,這在施工過程中無疑增加了施工難度。因此,采用了二次安拆滑模的方法進行施工,搭設安全平臺,保障施工作業人員安全,確保施工的安全順利。 面對結構復雜、施工難度高的挑戰,建設者們展現了高超的智慧。儲配煤倉施工中,針對7.6米高處直徑6米的大型漏斗結構,創新采用“二次安拆滑模工藝”,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顯著提升效率。儲煤場則采用了西南少有的大跨度鋼網架結構,運用“起步單元單榀吊裝+高空散裝”相結合的技術,克服了大體量、高空作業的風險,實現了安全與效率的平衡。
技術負責人羅陽告訴記者:“我們儲煤場是西南片區少有的大跨度鋼網架結構,現場主要采用起步單元單榀吊裝、高空散裝相結合等施工工藝,相對于整體頂升、吊裝、滑移等方法,高空散裝具有高效、安全、施工靈活等特點和優勢。”
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不只是簡單的“大倉庫”,其核心價值在于強大的樞紐功能:依托區內資源與交通優勢,未來將高效銜接內蒙古、新疆等產煤大省運入的動力煤和水城優質主焦煤,通過公路、鐵路聯運,實現煤炭資源的穩定集散、科學配比、高效轉運,精準保障周邊電廠及工業企業需求。
除服務煤炭產業外,水城區煤炭儲配中心還能服務鋁、錳等非煤礦產及大宗商品倉儲物流,預計直接創造就業崗位200余個,并帶動煤炭開采、加工、物流、裝備制造、貿易、結算、金融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成為水城區乃至貴州省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點。
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增強區域煤炭應急儲備和調峰能力,緩解季節性、區域性“煤荒”壓力,為區域能源安全加上一道“保險”。同時,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區域大宗商品流通效率。
項目負責人楊瑞行表示,接下來,將更加精細化施工、制定詳細的計劃,倒排工期、搶抓天氣、加大機械及人員投入,做好項目資金保障工作,確保項目如期建成投運。(六盤水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