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2022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應在這個時候得到解決的半導體危機仍在刺痛汽車行業。據媒體一份新報道稱,雖然是疫情首先讓該行業陷入混亂,但烏克蘭危機讓芯片短缺不會很快停止。
智通財經了解到,報告稱,豐田和日產等汽車制造商仍在努力應對成本上升,努力提高產量。報告稱,日本制造商“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中面臨約1.4萬億日元(115億美元)的原材料成本增加”。
東海東京研究所分析師Seiji Sugiura評論稱:“預計汽車制造商將通過削減成本的努力來消化部分成本上升,但消化所有成本上升將是困難的。”
伊藤忠商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Sanshiro Fukao在談到汽車制造的供應鏈時說:“如果你下了訂單,零部件就會立即交付,這個設定正在崩潰。”
隨著一些零部件已經無法供應,其他零部件的原材料價格也在飛漲。例如,鈀、鎳和鋁的價格本月均創下歷史新高。而這些金屬被用于汽車催化轉換器、電池和其他汽車零部件。
媒體指出,價格上漲可能是因為40%的鈀產量來自俄羅斯。這迫使汽車制造商放棄從俄羅斯購買,轉而尋找其他來源。南非金屬生產商Impala Platinum日本公司總裁Hiroo Suzaki評論稱:“失去俄羅斯供應,將對鈀市場造成重大影響。”
Johnson Matthey高級市場分析師Mikio Fujita表示,由于電動汽車的普及,鈀的部分需求最終將下降。但就目前而言,這并不能幫助汽車制造商。Fujita表示:“隨著汽車行業轉向電動汽車,催化劑的需求預計將在長期內逐漸萎縮。”
另一方面,由于電動汽車的普及,鎳的需求有望大幅增加。一名交易員對媒體表示:“這導致市場更加吃緊,歐洲的溢價飆升至創紀錄水平。”
俄羅斯也是世界第二大鋁生產國,占全球鋁產量的5%。住友商事全球研究首席經濟學家Takayuki Honma表示:“這些金屬不像石油那么重要,因此更有可能面臨供應風險,或成為制裁目標。”
原材料價格上漲意味著價格上漲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本田首席財務官Kohei Takeuchi解釋稱:“我們通常通過內部努力削減成本來消化成本,但成本上漲幅度太大,無法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