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金公司發布研報稱,“碳中和”已被充分定價,“俄烏事件”風險溢價回落,但更持久的“供給沖擊”可能仍在延續并成為定價主要邏輯,根據基本面強弱中金對基本金屬的排序:鋁、鋅、錫、鎳、銅、鉛,其中鋁、鋅供需缺口擴大。
主要觀點如下:
有色金屬季度更新:有色金屬市場預期差從“碳中和”轉向“供給沖擊”,鋁、鋅成為首選
1)在2021年11月《大宗商品2022年度展望:損有余,補不足,再均衡》中,中金認為2021年大宗商品價格普漲反映的是疫情后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恢復異步造成的供需錯配,長期上游資本、產能自律和疫情后財政擴張之間的矛盾,其中有色金屬表現優于其他品種一方面是需求端受益于“綠色需求”增長,另一方面是2012年至今上游礦產開發低迷和供給側產能自律以及疫情以來的供應恢復較慢。截止2022年2月末,全球可統計的銅、鋁庫存僅為兩年前的60%和70%,鎳和錫的庫存僅為兩年前的30%,鉛和鋅的庫存相比兩年前略有上升。
2)2021年的展望中中金認為“碳中和”對供需的影響不同是品種之間強弱分化的主要原因,基本金屬由強到弱排序為:錫、鋁、鎳、銅、鋅、鉛,其中錫處于結構性牛市,2022年鋁供需缺口擴大,一級鎳仍有缺口、庫存可能續降但原生鎳會逐漸轉為過剩,銅持續緊平衡但銅礦供給持續修復,鋅、鉛并不受益于“綠色需求”因而基本面動能偏弱。截至目前,中金看到基本面演變邏輯大致與中金的判斷相符,當下市場對 “碳中和”之于不同金屬供需的影響已經充分定價,而俄烏事件、歐美持續的高通脹、中國疫情反復可能持續影響大宗商品的供給、需求和全球貿易版圖,幾十年以來貿易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與工業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
3)本篇報告中金更新了2022年基本金屬平衡表和價格預測。中金認為“碳中和”已被充分定價,“俄烏事件”風險溢價回落,但更持久的“供給沖擊”可能仍在延續并成為定價主要邏輯,根據基本面強弱中金對基本金屬的排序:鋁、鋅、錫、鎳、銅、鉛,其中鋁、鋅供需缺口擴大。中金看到全球疫情以來暫時的供給“干擾”似乎開始升級為更持久的“供給沖擊”,即貿易和結算版圖結構性改變以及供應鏈成本上升。“能源安全”和“能源價格”成為主要經濟體關注焦點,在優先級上開始高于“碳中和”。今年1月下旬以來商品市場價格隨著俄烏事件的發展而變化,在3月初風險溢價達到最高,并于3月中旬回吐大部分供給風險溢價,但中金認為相關制裁措施對全球貿易版圖的影響可能持續更久,尚未恢復的供應鏈面臨更大挑戰,關鍵材料局部供應鏈斷裂也可能造成潛在的需求破壞,疫情前就已經開始的“逆全球化”趨勢似乎難以逆轉,“供給沖擊”可能成為較長時間內商品價格定價的主要風險。本次平衡表更新中,中金調降了今年海外需求增速、調降了中國凈進口量、計入了歐洲潛在的鋁、鋅減產、調降了電池端對純鎳的消費并調升了鎳高溫合金需求。更新后的平衡表顯示今年基本金屬大多仍有供需缺口,鋁、鋅供需缺口擴大,鉛轉為小幅過剩。總體上,中金認為在總需求出現“衰退”之前,基本金屬價格或將維持高位震蕩,二季度鋁、鋅價格仍有可能突破前高。
鋁:歐洲、俄羅斯仍有減產風險,維持鋁供需缺口擴大的觀點不變,上調2022年鋁目標價至4,100美元/噸。
鋅:歐洲仍有減產風險,國內因原料供給約束精鋅產量可能增幅不及預期,上調2022年目標價至4,400美元/噸。
錫:錫礦供給約束仍然有效,但俄烏事件后,潛在的半導體行業供應鏈斷裂風險可能造成的需求破壞令人擔憂。
鎳:與去年展望中的觀點一樣,中金認為隨著新增二級鎳產能投產,原生鎳平衡將逐漸轉為過剩,而今年純鎳仍有缺口,庫存將維持低位。
銅:全球精煉銅從2021年的供需缺口恢復到緊平衡,基本面對應的銅價趨于下行,維持年均價9,100美元/噸的判斷,但需提示與俄羅斯相關的貿易變化仍有可能帶來上行風險,多年維持緊平衡的銅市場可能顯得尤為脆弱。
鉛:全球鉛精礦供給持續恢復、廢電池回收率上升為還原鉛和再生鉛冶煉廠產能利用率上升提供了基礎。隨著德國停產的冶煉廠預計在夏季恢復運營,精煉鉛過剩局面或將更加明朗,鉛鋅比價區間可能進一步下移。
本文編選自微信公眾號“中金大宗商品”,作者:董霽旋、郭朝輝;智通財經編輯:謝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