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經歷了戰爭和連續兩個棉花種植季后,希金森終于在距比肯山千里之遙的、位于密歇根州的基威諾半島取得了令人驚嘆的商業成就。在那里,他和同伴使銅礦挖掘作為一項資本高度密集的工業產業而得到重生。到19世紀60年代中期時,沿著蘇必利爾湖而展開的銅礦開采活動,已經持續了接近20年的時間。
在1842年于該地區發現銅礦之后,聯邦政府便隨即采取行動,從當地的齊佩瓦族印第安人手中奪取了這片土地。此后,政府將這片土地開放給數以百計的勘探者,而這些勘探者的足跡亦很快便遍布森林湖沼,他們沿著地表和山脊將一切能夠被輕易開采出來的銅礦采集一空。這種原始的投機熱潮很快便走向了終結,而一種成產業化規模的經營模式則取而代之。
各種股份公司拼命地尋找著那些能夠產出大量銅礦石的礦脈,來自科尼什地區的精通英式采礦法的移民,不畏艱險地利用鉆頭、鐵鍬乃至炸藥將銅礦石從地里一點一點地開采出來。銅礦石被裝進獨輪手推車中推入礦道,在那里,它們會被裝入鐵桶中,而后依靠人力或是畜力拉升到地表。為了將銅從礦石中分離出來,礦工會先用水力粉碎裝置將礦石砸碎,再從礦石被砸碎后形成的泥沙中分離出他們想要的金屬。
上述的這種方法令半島上的居民每年都可以產出大約6.35萬噸的銅,可就算這樣,當地的銅礦開采產業距離完美仍然相去甚遠,在半島上的94家采礦企業中,只有6家能夠做到盈利。從1845年到1865年,投資者總共向當地的采礦企業投入了1310萬美元的資本,卻僅僅收回了560萬美元的股息。由于銅礦開采和運輸的成本極高,只有開采那些礦石品位極高的礦藏才會有利可圖。
但這種出人意料的、發生的概率相當渺茫的“飛來橫財”讓人浮想聯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投機活動。到了19世紀50年代末,在整個半島上規模最大也是產出最多的三處采礦點相繼顯示出了即將耗竭的跡象,而新發現的銅礦則隱匿在低含量的基巖之中。依照傳統的經驗智慧,一座被開采的礦脈至少要富含40%以上的金屬銅才有產出利潤的可能,這些礫巖帶中的銅含量卻僅有2%~4%。
在這些深入地下的礦脈里,銅礦石的品位低,且雜亂無章地分布在其中。在那個時代,尚沒有任何以往的經驗能夠表明,開采這樣的礦藏是有利可圖的。來自波士頓的投資者,肩負著為巨額資金尋找能夠產出足夠利潤的投資標的的重任,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去破解這一困局。他們從1866年夏季開始涉足銅礦開采這一產業,并為此而購置下了一座名叫卡柳梅特的低品位銅礦,這是一處位于波蒂奇湖區的未經開發的礦體。
在將自己從佐治亞州的一團亂麻中解脫出來之后不久,希金森便成功地將“由李-希金森公司所掌握的資源”和“由波士頓的富有居民所編織成的社會網絡”整合為這一新興事業的堅實后盾。他的兩個姻親昆西·肖和亞歷山大·阿加西斯不僅掌控著這次商業冒險的全局,還事必躬親,以期親自重塑整個產業的運營模式。亞歷山大·阿加西斯是整個項目的現場負責人,他是路易斯·阿加西斯的兒子,艾達·希金森的哥哥,同時還是一個名聲在外的博物學家。
由于曾取得土木工程學學位,亞歷山大于1867年3月被派遣到密歇根州,負責這項產業的運行。他在荒涼的曠野中度過了20個艱難的月份,在此期間,他成功地讓這一產業邁上了嶄新的階梯。“以一種超大的規模連續不斷地經營運行”,是從低品位的礦石中提取銅,并使之有利可圖的唯一方法。盡管這種做法可以在理論上降低每單位金屬銅的開采、提取成本,但此時,此等壯舉還從未被人們實現過。在來自波士頓的規模空前的資金的支持下,阿加西斯對開采流程中的諸多瓶頸發起了攻堅作戰。
其中,沖壓搗碎站的水力供給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阿加西斯認為銅礦附近的溪流所能提供的水力,無法滿足相應需求,于是他指揮著工人修建了一條長達約8千米、從茂密的樹林中穿行而過的鐵道線路(這一工作是在阿加西斯的領導下由希金森掌管進行的,花費了數百萬美元)。通過這條鐵路,礦山與坐落在湖邊的水力沖壓搗碎站被連接在了一起。
另一家附屬公司則疏浚了一條長約2千米的運河,依靠著這條運河,無論是波蒂奇湖畔的礦山碼頭、儲物倉庫還是冶煉工廠,都將能夠利用從蘇必利爾湖中開入的大噸位蒸汽船進行運輸作業。由于礦山中出產的礦石往往在密度和硬度上迥然相異,阿加西斯與他的員工不得不花費了數月時間試驗摸索,才最終讓水力沖壓搗碎站能夠粉碎出規格一致的礦塊,以供給自動洗礦機使用。
直到當年的9月份,阿加西斯才正式宣布搗碎機實現了不間斷的工作,“它們不分晝夜地敲砸著礦石,砰砰砰的巨響永不停息”。兩臺笨重的沖壓錘,每分鐘可以敲打礦石90次,依照這種方式,它們每天都可以處理重達800噸的礦石。由于利用地面設備處理礦石的能力獲得了極大提高,這些新來的管理者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礦山本身。阿加西斯堅持認為礦井應被重新設計以滿足更大規模挖掘作業的需求。
在地下作業的礦工隊開始使用高爆炸藥和氣鉆來分離礦石,接著他們會將礦石運送到礦山的主要豎井中,在那里礦石會被倒入既大又重的礦桶內,而每一個礦桶都能夠裝載數噸重的礦石,而后在一臺功率達到1000馬力的引擎(在那個時代,這些引擎的動力就算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也是美國國內最強大的了)的驅動下,這些滿載的礦桶被拉升到地面上。
最終,人們會利用高架軌道將這些礦桶運送到數百米之外的礦石加工廠中,在那里工人將使用一臺6噸重的蒸汽錘和一部波紋鐵顎式碎石機把這些堅硬的礦石軋成碎渣。然后,在搗碎站中,人們會采用震動的方式把粗銅從沙礫中分離出來,最后這些粗銅會被運送到冶煉廠中提純,并被最終制成銅錠、銅條、銅釘以及銅餅等成品。
在深入地下接近2千米,潮濕且充滿硫磺氣味的礦道中,多達1000名公司員工一年到頭都以一種異常規律的方式遵循著10小時輪班制而拼命工作著,同時,還有超過500名員工負責地面上的工作。到1875年,圍繞著礦山而發展起來的社區已達到了約5000人的規模,而構成這一社區的主體則是那些外來的移民:康沃爾裔、愛爾蘭裔、意大利裔、奧地利裔等。在對待工人方面,希金森和他的伙伴采取了一種家長式的權責制度。
一方面,他們設立了一家員工補助基金,在社區中建立了一家醫院和一所學校,并為有不同宗派的信徒所建立的諸多教堂提供支持。而另一方面,他們既不允許工人挑戰自己在社區管理方面的權威,也不允許工人聯合在一起而采取一致行動。第一次主要的罷工活動發生在1872年,這次罷工主要是由工資的減少和對更短的工作時間的要求引起的。
先是當地的警長帶著18名警官與600余名裝備著棍棒、石頭以及其他簡易武器的勞工對峙,而后當警長與他的人馬慘遭失敗而勞工群體初戰告捷時,管理者緊急從底特律調集了所屬美國第一步兵團的4個連隊前往鎮壓,軍隊隨即將罷工的帶頭人拘禁,并幫助礦山的所有者重掌局勢。阿加西斯指示監工在工資的問題上面對勞工一步步退讓:“我們絕不能被任何人牽著鼻子走,工資只有在我們認為合適的時候才會上漲,而在其他的時間則一律休想。”
在對待“勞工騎士團”的蠢蠢欲動和工會組織的圖謀不軌這件事情上,公司方面保持了持久的警惕心理,阿加西斯將勞工的暴動歸因為他們在處理員工不滿問題時的過度軟弱。總的來說,由這些波士頓人設想并最終付諸實踐的新型經營模式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僅僅憑借著從世界上最深的礦井中開采出在美國國境內品位最低的銅礦石,這一新型運營模式帶來的銅產量便從1871年時的7257噸飛升到了1885年時的約23萬噸,而這將近占到了同一時期美國銅總開采量的90%。
隨著這一事業的發展,被重新命名的“卡柳梅特-赫克拉礦業公司”再也不是原先那家只靠單一礦井盈利的小型企業了,該公司旗下有超過12座大規模的深井并坐擁著美國最為豐饒的銅礦儲備,他們無疑正經營著一筆巨大的買賣。沿著由波士頓所擁有的被稱為“銅之路”的馬凱特、霍頓以及昂托納貢等鐵路干線,這些原銅被源源不斷地運出深山老林,而美國也由此一改以往那種需要依賴英國和智利供給的原銅凈進口國身份變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原銅產出國。
同時大部分由美國生產的銅都被美國那不斷擴張的國內市場消費掉了。在1869年到1884年,該公司一共向其股東回饋了2500萬美元的紅利,這幾乎占到了同一時期美國整個銅礦開采行業所付股息的80%,而該公司的估值也從1870年時的490萬美元一路漲到了1874年時的1060萬美元和1880年時的2300萬美元,直到19世紀即將結束時,該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了5700萬美元,并仍在以極快的速度持續上漲。
結語
至于希金森家族,由于他們曾極盡所能地投資于這一采礦事業,他們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本次成功商業冒險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希金森在事后如此感慨:“我們的辦公室簡直就成了銅礦開采產業的總部,而我們的朋友則大把地買入公司的股票。”依靠著豐富且穩定的股息收入,希金森確保了自身在金融行業中的前途,而李-希金森公司也得以躋身于整個波士頓乃至在美國處于領導地位的兩家投資銀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