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站在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外的景觀臺上向下望,四面青山環繞間,一個干凈、整潔、綠色、陽光的現代礦區映入眼簾。一條自動化礦石傳輸皮帶機連接著礦山和選廠,忙碌地運送著將要被生產加工的原礦石材料。
據介紹,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金礦項目地質勘探、采礦、選冶和黃金銷售,自開礦運行以來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圍繞采礦選冶工藝、安全環保、提質增效等方面,積極研究和應用新工藝、新技術,采用國際先進的細菌氧化預處理技術處理復雜難選冶金礦石,建成了以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為主體的現代化礦業企業。

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生產現場 張秀云 攝
多措并舉 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去年我們礦石產能是70萬噸,生產了1.7噸左右的黃金。”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經理楊焱說,公司生產線設計產能為120萬噸,礦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目前估算可開采金金屬量8噸左右。
楊焱說,公司堅持“貧富”兼采原則,強化生產技術管控,應用Surpac三維數字礦山軟件,將地質模型構建、采礦設計、礦山測量等工作高效結為一體,對礦產資源開采情況實施全方位監測。針對礦山復雜多變的礦體特征,利用坑內鉆探進行生產探礦,提交更加精確的礦體邊界線,有效控制了礦山采礦貧化損失率,降低采礦經濟風險。
同時,建立技術人員24小時跟班工作制度,強化采礦過程跟蹤,多措并舉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
楊焱介紹,基于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精準化管理模式,實現了規范化、規模化、集約化開采,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采用國際先進的進口礦山設備,實現鑿巖、噴漿、掛網、支護、運輸、充填等工序的機械自動化,大大提高了采礦安全和生產效率;出礦時將礦石按品位高低分別存放,便于選廠通過不同品位的礦石進行配礦,獲得最佳選冶回收率;在綠色開采方面,錦豐公司注重礦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做到了邊開采邊復墾。
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是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之一、“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示范礦山”,同時還榮獲了“2021-2023年貴州省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先進企業稱號。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綜合利用309萬噸低品位礦石及礦化廢石,礦區綠化面積達1254畝,恢復耕地面積321畝。

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生產現場 張秀云 攝
科技賦能 “關鍵變量”變“最大增量”
“我們的礦石屬于世界級難選礦,含砷、碳、汞等多礦物質,加工過程比較復雜,成本也相對較高,所以在建礦之初,我們就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物氧化技術,對浮選金精礦進行預處理,取得了非常不錯的選冶指標,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降到最低。”楊焱說,公司目前正在進行的技改項目,引進了一種新型的磨礦設備,已通過試運行并投入生產,能提升回收率約1.5%。另外還進行浮選尾礦再磨再選實驗的研究,尋求進一步提升浮選回收率,這也是公司選冶技術人員對做好“富礦精開”的生動實踐。
針對公司存在的礦石開采關鍵問題開展技術攻關,在找礦、深部軟巖支護、新型膠結材料研發及應用、采礦工藝流程優化、深部降溫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發工作,持續為公司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公司從采礦方法、生產作業設備、支護方式到膠結充填等各個層面,都嚴格確保安全生產,并努力降低礦石損失和貧化率,通過加大殘礦回收力度、優化采礦方法等措施,累計回收利用貧殘礦資源約45萬噸,金金屬量約675公斤。”楊焱說。
以科技創新牽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質量推進集約開采、綜合開采、綠色開采、安全開采,不斷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真正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貴州錦豐礦業有限公司積極推進礦山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堅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目標,加大黃金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和重大科技攻關,深入推進精確探礦、精準配礦、精細開發、精深加工,持續推動黃金采、選、冶、加工一體化發展,奮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扎實做好“富礦精開”文章。
不斷推動科技創新驅動,先后與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東北大學、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春黃金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聚力于找礦、采礦、選冶等環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
同時,注重以地質科研項目為導向,將科研成果運用于勘查找礦實踐,加強基礎地質調查與成礦理論研究,開展區域構造演化研究、礦區高精度構造解析、成礦流體來源與運移規律研究與三維地質模型構建,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定量分析與提取地質異常變量,開展成礦靶區預測,實現金礦資源的全要素高效利用。建立更綠色、可循環、低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企業的環保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秀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