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頭部外資行近期發布鋰行業看空報告,報告稱鋰行業自2023年起將出現大幅過剩,鋰價也將迅速下跌至2H22-2024 年的4.4/1.6/1.1 萬美元(人民幣含稅價32/12/8 萬元)。這與我們關于行業在未來幾年仍將處于供需緊平衡狀態、鋰價維持高位的觀點相悖,出現差異的原因在于:
需求端:對新能源領域需求的測算相對保守,累庫的觀點進一步拉低需求預測。1)新能車銷量預測較低:該報告對新能車需求的預測來自于BNEF(市場上最為保守的數據),認為未來四年新能車銷量CAGR 不及35%,2025 年全球總銷量在2000 萬輛左右。而國內機構的普遍預期為CAGR 有望達40%+,2025 年總銷量或超2500 萬輛;2)關于單車帶電量的觀點與我們存在差異:該報告在測算過程中假定單車帶電量維持不變。但我們認為,隨鈷鎳等金屬價格的回落,高能量電池成本競爭力凸顯,帶電量或出現跳漲。此外,汽車智能化的推進也將進一步提升帶電量;3)對儲能需求的測算較為保守:該報告認為未來4 年儲能鋰電的需求增量在1 萬噸LCE 左右。但據我們測算,未來四年儲能鋰電每年有望提供約3 萬噸LCE 的需求增量;4)對庫存變動方向的判斷與實際情況相左:該報告指出產業鏈庫存量從21 年的2 個月快速提升至當前的4 個月,未來庫存需求難有增量。實際上,21 年國內部分鋰鹽廠庫存量一度高達半年,而目前大部分廠家庫存不足1 月,未來庫存需求或不容小覷。
供給端:考慮到產能釋放節奏或受到政策風險、基礎設施等問題的影響,我們對未來幾年供給增量的預測低于該報告。該報告認為,未來幾年中國鋰云母、非洲及南美鋰資源將提供巨大增量。而我們認為,產能兌現速度仍將偏緩,實際產量可能難有大幅增長:1)部分低品位資源的環評、能評取得或較為困難。如部分低品位云母礦加工所需能耗將大幅提升,或超過國家制定的能耗標準。且大規模開采產生的礦渣如何處理尚無太合適的方法;2)政權動亂及基礎設施問題或頻繁拖累進度。參考歷史經驗,對于部分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項目,周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際需耗費大量時間和資金,因此其投放時間或不及預期。此外,部分地區政權及政策擾動時有發生,將進一步影響供給釋放。
價格判斷:并未重視成本曲線陡峭化對長期價格中樞的影響。該報告認為未來鋰價將回落至8 萬元/噸左右,此說法與其自身的“云母提鋰大幅放量”的觀點相矛盾。未來數年若要滿足全部需求,確實有賴于低品位云母資源的開采,但其含稅成本或接近20 萬元/噸。長期來看,20-25 萬元或是新的鋰價中樞,行業安全邊際將顯著增厚,鋰作為新時代“白色石油”的配置價值凸顯。相關標的:融捷股份、盛新鋰能、天齊鋰業、科達制造、贛鋒鋰業、永興材料、雅化集團、江特電機、藏格礦業、中礦資源、天華超凈、西藏礦業、西藏城投、西藏珠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