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看過各種古裝劇的話,想必經常見到以下兩種場景:其中一種是皇帝賞賜大臣的時候,動不動就是“賞銀一千兩”,然后這個時候旁邊的一位太監就會端來一盤銀子,大臣謝恩之后拿著銀子走人;而另外一種場景則是在酒店之中,江湖好漢們吃好喝好之后在桌子上扔下幾塊碎銀之后就離開了,店小二拿到之后欣喜若狂。那么問題來了,在古代,人們的真的這樣認可白銀的作用嗎白銀到底是不是一直很流行的通用貨幣呢
實際上我們都被古裝劇給騙了,因為長期以來,人們交易認可的主要是2種金屬——黃金和銅,雖然人們也認可白銀的貨幣價值,但是長期以來,由于中國銀礦資源開發難度大并且分布很不均衡,使得白銀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層面才會使用的貴重金屬,因此在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朝代(比如明朝),私藏白銀甚至還是一項罪行,是要被關入大牢的。
那么可能大家就會有疑問了,為什么白銀始終沒有在民間進行流通呢因為銀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因此要想提煉銀礦石的難度要遠遠高于銅礦和金礦,比如在公元前18世紀左右,埃及國王規定銀的價值是黃金的2倍,甚至到了公元18世紀,日本的金銀價值都是等價的。
而中國古代冶煉銀礦一般使用的是“灰吹法”,也就是將挖出來的銀礦石和鉛進行融合,從而將白銀進行提純,這種方法不僅非常復雜,并且還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國古代白銀的產量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這也是古代普通貧民百姓很難用到白銀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白銀本身的價值也決定了老百姓對于它的受歡迎程度。在清朝時期,一兩白銀的價值大致相當于現今的人民幣500元左右,用一兩白銀上街購物當然是非常不方便的行為,而且由于白銀的相對價值較為可觀,因此一旦被小偷偷走就會得不償失。而銅錢的話,一方面它便于交易,即使丟了幾枚也不會心痛;而另一方面,在老百姓日常的消費之中往往也用不到白銀這種價值的貴重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