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色金屬資源發展現狀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對保障社會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鋼鐵材料作為人類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其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改變。黑色金屬礦產資源和廢鋼資源作為鋼鐵生產的主要原料,是鋼鐵工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
黑色金屬礦產資源包括鐵礦、錳礦、鉻礦、釩礦和鈦礦五種礦產,其中鐵礦產量和產值占黑色金屬礦產資源的 90% 以上,而且鐵礦也是影響鋼鐵工業發展最重要的鐵素資源;廢鋼是可以替代鐵礦的重要鋼鐵原料,廢鋼資源的供給強度直接影響鋼鐵工業對鐵礦資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主要圍繞鐵礦和廢鋼這兩種鐵素資源開展。
(一)鐵礦資源儲量豐富
從查明鐵礦資源儲量 [1] 來看,截至 2017 年年底,全國查明保有鐵礦資源儲量為 8.489×10 10 t,鐵礦區為 4790 個,平均鐵品位為 31.5%(見圖 1)。2005—2017 年,新發現的大中型鐵礦(資源量超過 5×10 7 t)產地有 80 多處,查明資源量增長了42.9%,但儲量卻下降了 58.7%。

圖 1 中國鐵礦資源查明儲量和儲量變化情況
(二)鐵礦產量大幅提高
從我國鐵礦石原礦生產情況來看,2014 年鐵礦石原礦產量最高達到 1.514×10 9 t,2015 年較 2014年 下 降 7.7%,2016 年 又 較 2015 年 下 降 3.01%,2017 年國內鐵礦石原礦產量僅為 1.229×10 9 t(見圖 2);2005—2017 年間,累計生產鐵礦石原礦量為 1.379×10 10 t,折合成品礦為 3.83×10 9 t(選礦比 3.6)。

圖 2 中國鐵礦石原礦產量變化情況
(三)鐵礦產業結構有所優化
2017 年年底,國內規模以上冶金礦山企業共1523 家,全年退出企業達 355 家,近 3 年累計退出 1739 家,減少 52.51%,而鐵礦石產量只減少約 1.5×10 8 t,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見圖 3)。

圖 3 近年來鐵礦企業數量變化情況
據 2017 年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統計年報 [2] 統計,2017 年年底全國鐵礦采礦權數量為3736 個,原礦產量為 5.672×10 8 t(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為 1.229×10 9 t);其中大型礦山共 180 個,占礦山數量的 4.65%,原礦產量為 4.261×10 8 t,占原礦產量的 81.48%;中型礦山共 421 個,占礦山數量的 10.31%,原礦產量為 1.02×10 8 t,占原礦產量的 11.42%;小型及小礦點共 3135 個,占礦山數量的 85.04%,原礦產量僅為 3.913×10 7 t,僅占原礦產量的 7.10%(見圖 4)。

圖 4 2017 年鐵礦企業類型分布
(四)鐵礦石進口量屢創新高,對外依存度接近九成
2003 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共計 1.48×10 8 t,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隨后每年以兩位數的增幅不斷上升,2016 年進口鐵礦石量首次突破 1×10 9 t,達到 1.024×10 9 t,2017 年則達到了1.075×10 9 t。
2005 年鐵礦石對外依存度為 39%,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鋼鐵產能也迅速增長,致使鐵礦石資源需求量不斷加大,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也連年攀升,在 2009 年竟然達到了 69%,2017 年更是達到 89.29%,當前,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接近 90%,嚴重影響鋼鐵產業經濟安全。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一直到 21 世紀初國際鐵礦石價格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維持在約20美元/t,但 2003 年進口鐵礦石年均價格為 32.79 美元 /t,比上年上漲了 31.16%。此后國際鐵礦石價格開啟了連年大幅上漲模式,至 2008 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年均價格高達 136.20 美元 /t,是 2003 年價格的4.2 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2009 年國際鐵礦石價格出現大幅回調,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年均價格為 79.87 美元 /t,比 2008 年下降了 41.36%。
隨著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需要,鐵礦石進口量不斷攀升,世界鐵礦石供應商憑借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和在世界鐵礦石貿易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操縱市場價格,致使世界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2010年,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力拓公司提出將鐵礦石報價在 2009 年的價格基礎上繼續上漲 80%~90%,2011 年進口鐵礦石年均價格高達 163.84 美元 /t,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價。催生全球新增產能加快釋放,鐵礦石供大于需的趨勢逐漸顯現,致使隨后幾年鐵礦石價格進入下降通道。
(五)廢鋼資源供應量快速增加
廢鋼是現代鋼鐵工業不可缺少的鐵素原料,也是唯一可以大量替代鐵礦石的綠色原料,是節能載能的再生資源。與用鐵礦石生產 1 t 鋼相比,用廢鋼生產 1 t 鋼,可節約鐵礦石 1.65 t,降低能源消耗約合 350 kg 標準煤,減少約 1.4 t 的 CO 2 排放和約3 t 的固體廢物排放。
廢鋼可以分為自產廢鋼、加工廢鋼和折舊廢鋼。在我國,加工廢鋼和折舊廢鋼沒有單獨統計,統稱為社會廢鋼。近年來,我國自產廢鋼和社會廢鋼回收量逐年增長,而進口廢鋼量受國際貿易及廢鋼價格影響波動較大,在 2009 年達到高峰(1.369×10 7 t)后一直下降,2017 年中國進口廢鋼量僅為 2.32×10 6 t。
2017年,我國煉鋼消耗廢鋼鐵總量為1.479×10 8 t,同比增加 5.781×10 7 t,增幅達 64.1% [3]。廢鋼單耗 為 177.8 kg/t, 同 比 提 高 66.4 kg/t, 廢 鋼 比 為17.78%,同比提高 6.6%。其中,轉爐廢鋼單耗為128.2 kg/t,同比提高 56.1 kg/t;電爐廢鋼單耗為660.6 kg/t,同比提高 44.1 kg/t,電爐鋼比為 9.3%,同比提高 2.1%。
2017 年我國煉鋼廢鋼消耗量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受全面取締“地條鋼”影響,廢鋼資源流向發生明顯變化,導致廢鋼價格下跌,廢鋼替代鐵礦石的成本優勢突顯,鋼鐵企業開始加大廢鋼鐵的使用量;二是在環保的重壓下,電爐煉鋼作為環保生產工藝,占比持續提升,進一步加大了對廢鋼的需求;三是京津冀等“2+26”地區的企業大量使用廢鋼,以增加鋼材產量。
2018 年前三季度,我國廢鋼鐵消耗總量為1.41×10 8 t,同比增加 3.939×10 7 t,增幅達 38.9%,2018 年全年廢鋼鐵消耗總量預計為 1.87×10 8 t;廢鋼單耗為 201 kg/t,同比增加 42.6 kg/t,增幅達26.9%,廢鋼比為 20.1%,同比增加 4.3%。統計數據表明,國內廢鋼鐵資源產生量大幅度增加,廢鋼鐵資源利用水平實現了新的突破,廢鋼比已經超過20%,提前完成“廢鋼鐵產業‘十三五’規劃”目標,廢鋼鐵產業發展已進入重要轉折期,鋼鐵工業大批量應用廢鋼鐵已進入新時代。
廢鋼資源量通常可采用“社會鋼鐵蓄積量折算法”和“鋼鐵產品生命周期法”來預測,我國廢鋼資源總量預測結果見表 1。
表 1 我國廢鋼資源總量預測結果 ×108 t

由表 1 可見,預計到 2020 年,我國社會鋼鐵蓄積量將達到 1×10 10 t,廢鋼資源總量將達到2.1×10 8 t;到 2025 年,我國社會鋼鐵蓄積量將達 到 1.2×10 10 t, 廢 鋼 資 源 總 量 將 達 到 2.7×10 8 ~3.0×10 8 t;到 2030 年,我國社會鋼鐵蓄積量將達到1.3×10 10 t,廢鋼資源總量達到 3.3×10 8 t 以上。
二、鋼鐵工業發展研判
(一)全球鋼鐵發展判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鋼鐵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 20 世紀70 年代初石油危機爆發:以西方國家為主導,鋼鐵產業出現了一個長周期的快速增長。在 24 年的時間內產量增長了 3.7 倍,年均增速為 5.6%。
第二個階段是 20 世紀 70 年代初到 20 世紀末:受兩次石油危機、西方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蘇聯解體等因素影響,特別是在中國鋼產量增長的支撐下,世界鋼鐵發展處于平臺期,總體保持一個波動、低速上漲態勢。在這一個 24 年里,世界粗鋼產量僅僅增長了 10.4%,年均增幅只有 0.4%。
第三個階段是 2000 年以來,中國鋼鐵生產消費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世界鋼鐵的新一輪發展,在這十多年時間里世界粗鋼產量從 2000 年的 8.5×10 8 t增長到 2014 年的 1.665×10 9 t,產量翻了一番還多,年均增速為 5.3%。
2015 年全球粗鋼產量為 1.62×10 9 t,同比下降 2.8%。2016 年,全球粗鋼產量為 1.629×10 9 t,同 比 增 長 0.6%。2017 年, 全 球 粗 鋼 產 量 為1.675×10 9 t,同比增長 5.5%。由此判斷世界鋼鐵產業又進入了新的階段(第四階段),也就是新一輪的平臺期,除印度以外,世界主要產鋼國將迎來一個漫長的調整過程。
第四階段的主要特點:一是綠色發展,加大低碳、循環發展研究,采用先進低碳、循環技術,必將是未來鋼鐵工業發展的新趨勢;二是轉型升級,特別是在全球鋼鐵產能過剩、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競爭力的大幅提升;三是國際產能合作,“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鋼鐵行業國際產能合作將為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做出重要貢獻;四是鋼鐵產品國際貿易摩擦將呈現加劇趨勢,實施貿易保護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
(二)中國鋼鐵消費與生產
1980—2000 年,中國的鋼材消費量呈波動上升趨勢;2001—2014 年,中國國內鋼材消費量基本成直線快速上漲;2014 年達到歷史峰值的7.02×10 8 t;但在 2015 年,中國國內鋼材消費量下降至 6.64×10 8 t,同比下降 5.4%,是自 1996 年以來首次下降;2016 年,在汽車、基建和房地產的拉動下,中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 6.73×10 8 t,同比增長 1.3%;2017 年鋼材消費量達到 7.28×10 8 t,同比增長 8.2%。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 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 8.23×10 8 t,同比增長 5.6%;2015 年粗鋼產量出現負增長,同比降低了 2.29%,2016 年同比降低了 2.08%,使得 2014 年成為國內粗鋼產量的第一個峰值年。2017 年粗鋼產量達到 8.32×10 8 t,同比增長 5.67%(上述統計數據均未包括“地條鋼”產量)。
總體來看,從 2013 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到了粗鋼生產消費“峰值平臺區”[4]。2013 年,中國國內第三產業開始超過第二產業,這也是各國鋼鐵工業到達峰值的一個重要參考值,中國在 2013 年粗鋼表觀消費量出現 7.63×10 8 t 一個峰值。2013 年我國粗鋼人均消費達到 562 kg,超過了 15 個發達國家峰值時的平均值 545 kg/ 人。與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決定了我國不會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在峰值年后出現斷崖式需求衰減,而是會出現一個高位消費波動的峰值平臺區間,在這個峰值平臺區間內運行若干年之后才會波動下行,降至達到后工業化階段一個新的平臺區。繼 2014 年出現粗鋼產值峰值、2015 年和 2016 年粗鋼產量下降之后,2017 年粗鋼產量增加,峰值平臺區的基本特征非常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