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龜茲礦業了解到,該礦認真“把脈”,科學開出經濟管控“良方”,樹牢過“緊日子”的思想,緊緊圍繞降本增效主線,在區隊班組之間大力開展“修舊利廢”、“回收復用”競賽活動。
材料回收做得“實”。該礦以競賽活動為契機,按照班組回收復用的零部件數量及所節省材料費的金額,給予班組成員相應的物質獎勵。這一激勵措施極大的調動了職工們的積極性,如今機修廠堆積如山的廢舊物資不見了蹤影,井下回收上來的“破銅爛鐵”成了各區隊的“搶手貨”,各個班組紛紛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工余時間,自覺尋找廢舊設備部件,井下一些廢舊管件、水閥、鉆頭紛紛成了“寶貝”,被職工們帶上地面,上交到物資倉庫,分類登記,做下一步處理。該礦成立了大型配件、專用材料、重點物資管理小組,加強廢舊物資管理,杜絕材料流失浪費,提高修復利用率,按照內部市場化建設要求,實行材料消耗建賬管理,要求每個生產區隊的每個班組按班次、材料類別、使用地點建立材料消耗臺賬,區隊對材料實行賬、物對口管理。領取材料后,及時辦理材料入庫手續,發放時辦理出庫手續,做到原始資料齊全、記錄詳細,日清月結。各班組要按照當天當班的工作任務、材料消耗明細逐項登記班組材料消耗臺賬,將材料費用控制在管理目標之內,緩解材料成本壓力,培養職工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習慣。
修舊活動做得“精”。該礦通過實操培訓等手段,培養屬于自己的機電設備維修隊伍,實現各崗位跨崗學習和培訓,提升每位職工的實操水平,使職工不斷向“一崗精、多崗通”邁進,培養“一崗多能”的復合型人才。該礦組織職工大搞修舊利廢活動,把成本控制的重點放在自制加工和挖潛堵漏上,鼓勵全體干部職工積極開展修舊利廢、小改小革等活動,認真排查,避免跑、冒、滴、漏等浪費現象發生,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管理規定,制定具體獎懲措施,提高廣大干部職工參與節支降耗的積極性,本著“能修好的就不領取新的,能自己制作的就不去外面購買”的原則,號召大家從節省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顆螺絲釘做起,扎實做好節支降耗。對無法修復的設備、配件,該礦采用優化組合的辦法,使有價值的原件重新“上崗”,繼續發揮作用;對暫時閑置而其他單位急需的設備和配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調撥、統一修理,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延長使用壽命。同時,該礦還大力開展以技術創新和小改小革為主要內容的節支降耗活動,激發職工的創新積極性。月初,該礦機運一隊水泵平衡盤、閥門損壞,為了給礦上節省材料費,該隊組織技術人員加班加點,自行設計繪圖到機修廠加工制作,使設備恢復正常運轉,為礦上節省了近萬元的費用。
利廢活動做得“巧”。在廢舊材料利用方面,該礦充分發揮基層職工聰明才智,通過小改小革,激發職工的創新積極性,使以往一些按廢物處理的材料重新煥發生機。該礦機修廠職工根據井下現場實際需要,利用現有的加工設備對井下各種類型的部件進行自主加工。在保證人員安全的前提下,對電鋸加工設備進行了革新,設備由此前只能加工大尺寸木料,到現在能夠加工不小于10公分的廢舊圓木,基本上做到把木料“吃干榨盡”。小尺寸圓木經設備再加工后,變身為三角楔木、木托盤、墊板等成品材料,被廣泛應用于井下巷道支護、設備固定、物資運輸等工作領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僅此一項每月可為企業節約資金近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