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則事業興。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對于全面建成國際一流智能化示范礦井的黃陵礦業一號煤礦而言,沒有哪個時候比現在更加求才若渴。
人才二字,寥寥五筆,卻是企業的競爭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2022年來,一號煤礦緊緊圍繞“人才強企、科技興企、制度管企”的戰略目標,通過創新政策、搭建平臺、優化服務,打出聚才、育才、用才的“組合拳”,奏響“人才強企”的最強音,全力推動一號煤礦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
“育才聚智”讓源頭活起來。走進一號煤礦機修車間,陜西省“首席技師”李東升正在給幾名電工就檢修真空電磁啟動器的原理和檢修技巧進行有針對性地授課,從圍坐在一起吃“小灶”的職工臉上,足以看出授課的效果,這與過去臺上講的索然無味,臺下聽得昏昏欲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青年職工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基石。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始終把青年職工當作“優良資產”,對學習能力強的優秀青年職工進行挖掘、孵化、培養。
為了更好地滿足一線優秀青年職工學技能、強實力的“口味”,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堅持先調研的原則,分區隊、分工種、分層次進行問卷調查,然后根據職工們的“口味”和生產急需制定了詳細的實訓培訓計劃,由全員培訓向精準培訓升級,由素質培訓向差異培訓延伸,由地面培訓向現場培訓覆蓋。
春風化雨潤桃李,潤物無聲育賢能。黃陵礦業一號煤礦以實踐為課堂,把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搬到”課堂,把現場當課堂,把問題當教材,把難題當課題,以提問、講解、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現場進行講解常見設備故障排除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通過“培訓進現場”,用現場教學、討論、學習的方式,將理論知識與現場實踐結合起來,讓“徒弟”在現場實踐中掌握業務要領,汲取更多的營養,不斷提高各自業務知識和能力,真正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
“這是我參加第三期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超前支護支架在移架的過程中,出現初撐力偏低現象,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通過這次現場培訓指導,我找到了方法?!闭诮邮芗寄芴嵘嘤柕木C采一隊跟班隊長郭衛濤如獲至寶地說道。
給人才最好的時代舞臺?!拔沂?008年來到一號煤礦,當時就是啥也不懂的愣頭青,跟著師父一點點學,跟著企業一步步成長,從普通機電維修工到陜西省‘技術能手’,這得益于單位的培養,感謝礦黨政給我們‘草根’一族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開年來先后領取到20000元技術獎金的陜西省“技術能手”焦飛滿懷感恩地說道。
發展之要,惟在得人。黃陵礦業一號煤礦一直重視職工成長發展。建成了集智能管控云平臺、基于動態地質模型大數據融合迭代規劃控制策略的智能開采技術等12個系統的智能礦井實訓基地,搭建“創新工作室”“勞模工作室”“創客空間”“創客聯盟”等多個技術創新孵化平臺,加快技術能手的培養從“1”到“1+1”、“1+N”的裂變。
在此基礎上,黃陵礦業一號煤礦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堅持常態化開展三小一練、職工技能大賽、職工技術比武、崗位達標等,為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平臺。同時持續深化“雙創”工作,注重科技成果轉換,定期開展全員創新成果評比,對科技含量高、產生效益大、推廣價值高的成果原創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在為他們發“紅包”的同時,還將他們納入領導干部和后備領導的“人才庫”,讓技能之才、實干之才、創新之才奮斗有舞臺、表現有機會、努力有回報。
三年來,黃陵礦業一號煤礦通過鋪路子、架梯子、搭臺子等方式,挖大了人才“蓄水池”,讓“水”多起來、活起來,有序流動起來,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先后有33名80、90后基層人員走上了管理崗位,21名一線職工成為了班組長,涌現出“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張志、褚健勇,陜西省“首席技師”李東升、“技術能手”焦飛等一批又一批技術創新方面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