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礦產品價格風險已經被環境和法規風險所取代。全球金屬礦業發展環境空前嚴峻,突出表現在影響采礦成本的因素日益復雜并具有突發性,高通脹、氣候問題等灰犀牛事件及社區沖突、政策變化等黑天鵝事件頻發,ESG上升為礦業公司董事會的首要考慮因素。這一趨勢性變化標志著全球金屬礦業正開啟歷史性變革,傳統成本控制模式正在被顛覆,ESG事件導致的財務成本巨變,往往給礦產項目帶來致命性傷害。ESG議題迫在眉睫,并將重構全球金屬礦業競爭格局。
一、環境保護是金屬礦業發展模式變革的內在動能
ESG中的環境(Environmental)是指公司在生產經營中要提升環境意識、降低單位產出的環境成本以提高其環境績效,內容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及關鍵技術。
1.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所有ESG問題挑戰的倍增器,焦點是通過脫碳實現零凈排放。根據2009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共同發布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將碳排放根據來源分為三個范圍。范圍1即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2即企業外購能源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3即價值鏈上下游各項活動的間接排放。目前金屬礦業在范圍1和范圍2的進展令人鼓舞,由于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如物流、加工)公司權屬不同,排放量占大頭的范圍3排放進展緩慢。計算并統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減低范圍3排放成為獲取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領域。如必和必拓正加快構建與設備制造商和航運公司的低碳技術戰略聯盟,并將該舉措納入《氣候轉型行動計劃》。目前75%的G20市場已經實施或計劃實施碳定價,歐盟于去年底建立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將于今年10月1日起試運行,過渡期間相關貿易商需要報告相關碳排放數據,2027年起全面開征碳關稅。在應對氣候風險的關鍵技術和創新上取得突破,將是礦業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近年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國際礦業巨頭不斷加大資本投入,自2020年起必和必拓陸續與中國寶武、韓國浦項、日本制鐵簽署合作協議;淡水河谷與神戶制鋼、三井物產成立合資公司,聯合推進脫碳技術和生產工藝。
2.生物多樣性。在與自然相關的財務披露中,已將生物多樣性納入風險管理框架。礦業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使用與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特別工作組(TCFD)類似的結構來評估其業務中的生物多樣性風險和機遇,以證明項目對生物多樣性的長期影響。除了避免負面的生物多樣性后果,礦業企業還必須清楚地說明凈積極影響。如泰克資源的目標是每開采1公頃土地要保護或恢復3公頃,2030年成為對自然有益的礦業公司。
3.尾礦和毒性管理。2020年,國際采礦和金屬理事會(ICMM)成員承諾實施全球尾礦管理行業標準GISTM2023,所有成員國家在2025年8月前必須遵守。空間和水資源短缺導致干堆尾礦越來越普遍,這給過濾能耗和可靠性帶來了不同的挑戰。根據GISTM的要求,咨詢社區是管理尾礦風險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部分。
4.水資源管理。飲用水安全是基本人權保障,隨著氣候變化和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加劇,確保項目所在社區飲用水安全已被列為最大的ESG風險。節水技術可能是能源密集型的,圍繞水/能源關系的透明度和生命周期方法,可以幫助礦業企業評估和限制水資源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社會責任是金屬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底線
ESG中的社會責任(Social)是指通過商業倫理、社會倫理和法律標準等向企業提出需求,提升企業與社會之間內在聯系的意識,內容包括供應鏈責任、人權和勞動標準、員工安全健康及社區溝通。
1.供應鏈責任。以碳足跡為核心的固碳排放信用挑戰日益嚴峻,成為脫碳戰略中的另一重要工具,越來越多終端制造企業要求礦企提供碳足跡及相關的溯源證明。洛陽鉬業(5.920, -0.09, -1.50%)聯合嘉能可、歐亞資源發起Re/Source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提高整個價值鏈碳排放透明度。
2.人權和勞動標準。DE&I問題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正成為礦業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增加婦女就業在澳大利亞表現尤為突出。麥肯錫2020年的“多元化獲勝”研究發現,種族和文化多元化組織與不專注此點組織相比利潤高出36%,性別多樣化的高層管理團隊與不專注此點的組織相比盈利的可能性高25%。對于當今創新驅動企業而言,多樣性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吸引新員工和未來業務方面將面臨巨大風險。
3.員工安全健康。近年來礦業安全理念已經超越了零傷害,延伸到需關注心理健康和安全。澳大利亞數據顯示,90%遭受身體傷害的人在90天內重返工作崗位,但只有50%因精神健康問題休假的人在6個月后重返工作崗位。最近發布的ISO 45003標準是第一個全球公認的如何管理和保護員工工作中精神健康的框架,這為下一步改革采礦安全文化提供重要依據。
4.社區溝通。金屬礦業對社區和環境的長期影響,使獲取和維護經營許可成為十分復雜的問題。一方面礦業企業需要增強品牌和聲譽,以保證項目的長期運營;另一方面利益相關者希望看到企業在礦山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社區的影響。近年來由于通脹高企,以秘魯為代表的南美資源國因利益分配爭議,社區對銅礦企業的抗議活動日益增多,成為未來金屬礦業項目發展必須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
三、公司治理是金屬礦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支撐
ESG中的公司治理(Governance)是指圍繞股東、管理架構和董事會等層面,推進與可持續發展相匹配的公司治理結構,其內容包括治理結構、人力資源、數字戰略。
1.治理結構。ESG風險作為近年來日益凸顯的行業系統性風險,其給金屬礦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傷害具有持久性和顛覆性,這也是其成為行業發展優先事項的根本所在。實現ESG目標需要清晰的路徑和整個組織的承諾,需要在董事會和執行層面總體戰略的一部分進行管理,而不是作為獨立團隊的單獨戰略來處理。如嘉能可的ESG委員會是由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總法律顧問、合規主管、人力資源主管、人權主管以及可持續發展主管等組成,負責審查和批準與公司職能有關的政策、標準、程序、制度和重大投資項目審批。
2.人力資源。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ESG挑戰,人才危機正成為金屬礦業行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隨著勞動力逐漸老齡化,為不斷變化的技術和ESG相關的專業知識吸引勝任的新一代人才,正成為金屬礦業重大挑戰。當前金屬礦業對管理氣候變化的技術能力和碳市場的專業知識需求激增,行業需要的新一輪人才越來越廣泛,尤其是數據分析師、計算機科學家、環境科學家、遺產專家、水資源管理專家等等。面對ESG的嚴峻挑戰,礦業企業要對人力資源戰略進行重新考量并推進戰略轉型,在采礦多樣性基礎上重新思考員工的生命周期,吸引和留住多元化員工體系。
3.通過數據和溝通提高披露的可信度。目前各國對碳排放、可持續性和社會治理的監管正在加強,監管和報告框架的約束不斷收緊。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的成立,旨在幫助滿足企業對高質量、透明、可靠和可比的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包括氣候數據)的需求。獲取資本越來越依賴于實現ESG目標,投資者希望公司披露的信息中包含全面、準確的非財務價值。評級機構希望獲得更多定量信息,遵守新的標準和期望將要求礦商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嚴謹性、可信度和可靠性。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需要共同努力,確保氣候和其他ESG數據,為公司行動或計劃創造透明度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