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5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主辦、紫金礦業等單位承辦的“2025年全國地質隊長(院長)高級培訓班”在紫金礦業總部召開。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自然資源部有關司局原負責人等受邀出席活動,并為培訓班學員授課。
汪民以“關于新時代地質工作的一些思考”為題,結合50多年地質工作經驗,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地質工作的使命方面,指出其肩負探索地球奧秘的使命,具有先行性、基礎性、戰略性等重要屬性,當前應走向資源與環境并重的發展新階段;職責與任務方面,強調要深化基礎地質研究,牢記地質找礦的歷史責任,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持續推進地質工作的廣義服務;改革與發展方面,分析了地勘行業改革的現狀與困難,提出要尊重地質工作特點和市場規律,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地質工作現代化方面,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推進隊伍結構調整,打造一流研究型隊伍,為地質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陳景河董事長以“用市場思維指導礦產勘查與評價”為題進行授課,指出,“能賺錢的石頭就是礦”是最簡單的礦業經濟學原理,也是市場經濟對礦業的最基本認識,礦業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是可經濟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礦床具有地質資源、技術經濟和地質環境三種屬性,礦產資源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應根據市場、技術、成本和政策環境的變化,用動態指標確定礦床的資源量和儲量,有效地利用資源,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陳景河分享了紫金山金銅礦、巨龍銅業、紫金鋅業、澤拉夫尚低品位資源大規模高效開發經驗。他指出,紫金礦業以紫金山低品位資源勘查評價及開發利用起家,紫金山金銅礦是紫金礦業創新經濟地質理論的發源地和實踐地,通過成本分析,創新經濟地質理論,對礦床進行重新評價,并通過系統技術創新,大幅度降低邊界品位,可利用資源實現“裂變式增長”,低品位資源實現高效益,在此基礎上總結形成了“礦石流五環歸一”礦業系統工程管理模式,指導了紫金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技術經濟評價,構建了紫金特色的技術經濟資源模型。巨龍銅業在紫金收購后,根據“礦石流五環歸一”礦業工程模式指導補充勘查和技術經濟評價,資源儲量實現裂變,銅、鉬、銀資源新增2.5倍,儲量新增4.5倍,成為“中國第一大銅礦”,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通過發揮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和地質勘探專業優勢,對品位低、氧化率高的烏拉根鉛鋅礦持續開展“探邊摸底”,實現5.5倍增儲,并通過對礦體形態進行重新圈定,使大規模露天開采成為可能,成為全球入選品位最低、高剝采比、效益最好的鉛鋅礦山之一。通過持續開展地質采礦研究與優化,強化資源“二次利用”,優化選冶工藝實現低成本開發塔羅難選冶金銅礦、吉勞低品位金礦,項目在收購后一年即實現扭虧為盈,現已成為塔吉克第一大金礦和納稅第一大戶。
陳景河深度分析了全球和國內礦業形勢。他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化,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礦產供需格局深刻改變,重要資源的相對短缺,支撐了礦產品價格相對高位運行,能源革命和智能化浪潮共振催生大批新技術、新產業,新能源礦產需求預期大幅增長。在當前復雜嚴峻的經濟大環境下,礦業行業也會受一定影響,礦業企業要做好“過冬”的準備。
陳景河表示,歷經32年跨越式發展,紫金特色全球競爭力初步形成,并形成了礦業全環節自主技術及工程實施能力。在近年全球勘查新發現顯著下降背景下,公司依托強大的核心技術和能力,利用自研的先進探測設備,新發現了多寶山銅山超大型隱伏銅礦、塞紫金MG(瑪格)深隱伏超大型銅金礦床,取得了重大勘探成果,有力支撐集團打造“超一流”礦企。紫金的“基因”里有諸多地勘因子,與地勘單位合作有許多共同語言,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機會,共同勘查具有重要找礦前景的潛力項目,特別是有望成為大型超大型規模的金屬礦產項目,攜手共進,為地勘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此次培訓旨在提高地質隊長(院長)履職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把握地質工作的發展方向,推進科技賦能高質量找礦,培育地礦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訓班還邀請了五名地質工作的領軍人才進行交流發言,來自全國近200家地勘單位的300多人參訓。26日,參訓人員還集中前往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開展現場教學。(紫金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