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舉行的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新聞發布會介紹,貴州積極推動礦山修復攻堅突破,已治理歷史遺留礦山超過6萬余畝,修復治理進展達80%,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會議介紹,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是依靠自然力量或通過人工措施干預,對因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土地損毀和植被破壞等礦山生態問題進行修復的活動。貴州省礦山生態修復主要是針對有歷史遺留礦山、有責任主體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
關于歷史遺留礦山。目前貴州省共有未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8萬余畝。貴州印發了《貴州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和《貴州省“十四五”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行動計劃》等,制定印發了相關項目管理辦法,用制度規范礦山修復項目建設和監管。“十四五”以來,貴州通過競爭性立項獲批了苗嶺礦山修復示范工程、南北盤江礦山修復工程等項目,同時積極申報省級資金,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
關于有責任主體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今年貴州正式印發的《貴州省礦產資源條例》,設立礦區生態修復專章,推動落實“邊開采、邊修復”。專門出臺了貴州省礦區生態修復方案評審專家庫管理辦法,正在建立礦區生態修復方案評審專家庫,加強礦區生態修復方案編制評審管理。修訂出臺《貴州省礦山生態修復基金管理辦法》,在礦業權手續審批時嚴格把關礦山生態修復義務履行情況。
為層層壓實責任,貴州還出臺了關于加強有責任主體礦山生態修復監督管理制度,對市縣有關部門和礦山企業開展礦業權批后監管及實地聯合抽查,赴實地對礦山企業生態修復工作開展調研和督促指導。組織開展全省露天礦山損毀土地遙感解譯,及時掌握相關生態修復情況。
同時,貴州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制定出臺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意見、考核辦法及評價指標,規范第三方評估工作,以綠色礦山聯席會議制度方式統籌指導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形成齊抓共管合力,綠色發展理念已逐漸得到礦山企業和社會各界認同。(金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