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發恩德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發恩德公司”)召開表彰大會,“一種緩傾斜極薄金礦脈開采工藝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三維成礦模型找礦預測研究與驗證”“隱爆角礫巖控礦規律研究與驗證”等一批技術研發成果受到公司隆重表彰,課題組負責人作為活動現場最耀眼的星,接受頒獎和禮贊。
“我們提倡積極學習新技術,加強消化吸收,并且在激勵機制上加以引導,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重視專業化人才培養,加強培訓和交流,創造和諧寬松的學術討論氛圍,對創新人才加強激勵和獎勵措施。我們重視技術進步以及管理提升,通過保持對技術與管理的關注,不斷增強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發展、基業長青。”發恩德公司董事長馮銳博士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文化核心,以此構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對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作出了系統部署。創新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理念,也融入了發恩德血脈里。發恩德公司也把創新工作作為持續發展之基和市場制勝之道,以科技創新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河南發恩德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30日,是加拿大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與河南有色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中外合作礦山企業,公司的重點業務是在豫西地區開展以鉛鋅銀礦為主的風險勘查與開發利用。公司自成立至今,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在建立健全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基礎上,攜手國內專業院校、科研院所,與公司技術班底聯合,集思廣益解難題、群策群力攻難關,在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發展道路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匯聚了不竭動力,成了國內礦山界中外合作企業的典范。
讓“雞窩礦”變“聚寶盆”
洛寧縣處于豫西熊耳山脈,這里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礦產資源亦十分豐富,明清時期就是重要的官銀產區。十多年來,一批批發恩德人扎根洛寧深山,以吹盡狂沙始到金的不懈追求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毅力,在發現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
熊耳山脈區域內的銀鉛鋅礦體大多為薄脈型,不連續且不穩定,既難探又難采,業界稱之為“雞窩礦”。發恩德公司最初擁有的洛寧月亮溝鉛鋅銀礦就屬于典型的“雞窩礦”,該公司成立之后,以月亮溝鉛鋅銀礦為基礎,陸續整合了周邊蒿坪溝、鐵爐坪、龍門等多個礦權,走上了一條規模化、科學化的資源綜合開發之路,如今已從一個以地質勘查為主的企業,成長為了探采選一體化開發的現代化礦山企業。
“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保有資源量1991萬噸,可利用儲量857萬噸,而且通過科學開展地質勘探,每年將實現增儲100萬噸以上,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馮銳認為,正是公司的先進技術讓貌似貧瘠的“雞窩礦”實現了華麗轉身,變成了穩定發展的“聚寶盆”。
目前,發恩德公司持有四個礦權,總面積達68.591平方公里。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0.05億元,實現納稅31.8億元。
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發恩德公司從理順體制機制入手,建立了一套以人為本的創新管理體系。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擁有工程技術人員415人,研發隊伍120人。其中,中高級職稱150人,博士3人,碩士12人。
“公司的發展靠的是人才,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同樣是人才和技術。”該公司人力資源副總李學會說,要以環境吸引人,以事業凝聚人,以機制激活人,以精神鼓舞人,以良好的發展前景留住人。
為調動研發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公司根據研發課題進度給予研發人員補貼,并設立群英榜,對月度出色完成任務的人員給予表彰;年度評出科技成果獎、技術革新獎、發明專利獎實施專項激勵;每年通過開展崗位技能比武活動,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術人才。此外,公司每年深入到全國專業院校定向招錄礦山專業技術人才,并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選送具有一定培養前途的優秀畢業生和技術人才繼續深造,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力突出的創新型科技人才梯隊。
“2018年至今,公司每年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都在3500萬元以上。”負責科研工作的公司采礦總工劉亞雄說,在科技創新方面,公司堅持的理念是“鼓勵探索、獎勵成功、寬容失敗”,通過從源頭上夯實人才、機制、經費等保障體系,公司科技創新的“動力源”被真正激活。
創新平臺形成“強磁場”
創新平臺是集聚高端創新要素的“強磁場”。2019年至今,先后有3個市級研發平臺、1個省級研發平臺落戶發恩德公司,分別是:洛陽市探礦、采礦、選礦新工藝企業研發中心;洛陽市有色金屬勘探與加工技術中心;洛陽市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新工藝企業研發中心;河南省薄脈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發恩德公司順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該公司科技創新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立足這個大平臺,企業創新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我們與中國地質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聯合開展科技項目攻關,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了科研成果產業化落地。”劉亞雄介紹,公司目前正在開展的校企合作項目有3個。
近三年,圍繞地勘、機電、選礦、安全、生產等板塊,發恩德公司研發團隊共開展技術研發項目67項。截至2021年年末,擁有各類專利66項,其中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62項,公司技術人員在學術期刊及會議論壇發表論文54篇。
2020年10月,“事事明在河南發恩德礦業有限公司礦山安全生產成功運用”“洛寧縣月亮溝鉛鋅銀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兩項成果,分別獲得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引進+轉化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隨著發恩德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的扎實開展,一批基礎性、戰略性課題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探采選工藝流程持續優化,礦山生產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及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與北京蜂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事事明”系統,在該企業已實現了勘探、生產、安全、環保、機電等核心業務全覆蓋、全流程的過程追蹤及數字化管理。
安全方面,通過“事事明”系統將設備設施數據庫、作業活動數據庫和風險數據庫與日常隱患排查巡檢結果關聯,落實“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過程管控全記錄,依托在線化數據進行實時預警,對各類隱患即時跟蹤和自動化管理,實現了安全生產業務流程可控、可視、可分析、可追蹤、閉環管理。同時,依托“事事明”系統,公司還實現了采掘計劃、炮孔檢查、貧化損失檢查、采場編錄等各項采掘工程管理流程的在線審批管控。可以說,通過“事事明”系統的成功應用,推進了發恩德公司的“數字礦山”“智慧礦山”建設進程。
此外,該公司通過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不斷推進安全信息化進程。2021年度,發恩德公司安全投入高達2903萬元,依據安全標準化硐口創建,對各礦區安全設施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完成了東草溝、蒿坪溝、鐵爐坪等礦區人員定位系統、監測監控、通信聯絡、無線網線系統建設(改造)。目前,發恩德公司各礦區均建設有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礦井壓風自救系統、礦井供水施救系統及礦井通信聯絡系統等安全避險“六大系統”。根據井下反饋到主控室的實時數據,統一進行生產調度指揮,對提高生產效率、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降低災害事故發生構建了全方位的安全技術保障體系,為保證企業長周期安全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質勘探方面,該公司引進先進的三維地質MICROMINE軟件,借助數字化勘探技術,提高勘探水平及工作效率,推動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最優化,實現了從地質勘探、數據管理,到資源評估、礦山設計和生產控制的跨越。選礦方面,通過優化藥劑配方、調整生產工藝、優化管控參數、引進尼爾森離心選礦機等方式,實施鉛鋅礦低堿浮選、低鋅礦石選礦、金礦重浮聯合工藝等項目,使銀、鉛金屬回收率由建廠初期的93.84%、89.90%提升至目前的95.84%、95.89%。機電方面,一是對礦井提升、排水、主通風設備全面進行了自動化升級,實現了無人值守,自動運行。二是與山河智能公司開展合作,開發適合小型斷面巷道使用的軌輪式鑿巖臺車,目前產品已經下線并投入到公司井下試用,試用成功后將有效改善小型斷面巷道的礦井生產效率。三是投入井下生產用鐵皮桶自動加工生產線,從自動抓料到鐵皮桶自動焊接成型,整個生產過程無須人為干預,實現了全過程自動化。四是淘汰了一批高耗能設備,建設了能源數據在線監測系統,礦井能耗持續降低,設備升級改造后,綠色礦山建設成果得到了鞏固和提升。
“通過推進‘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項目的實施,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劉亞雄說,在取得現有成效的基礎上,后續還將進一步加大各生產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從根本上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確保安全高效生產。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發恩德公司總經理曹安華看來,頭頂高新技術企業桂冠,就必須在科研創新方面主動作為。他表示,發恩德公司將繼續在優化創新體系上下功夫,加大研發投入,吸納高層次人才充實研發團隊,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真正體現出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助力現代化河南建設,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