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塵飛揚、機器轟鳴、工人辛勤作業……這些傳統的采煤場景在中國的一些煤礦即將成為歷史。近年來,采礦業環境制約趨緊、要素成本上升,亟待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實現少人、無人生產,這對保障民眾生命健康安全、降本增效提升精益管理水平、破解招工難用工荒意義重大。
據了解,中國現有煤礦礦山約5300座,分布區域廣泛,開采地條件復雜多變,煤油瓦斯突出、沖擊地壓水火等災害并存,智能礦山建設存在巨大現實需求。要想實現“智慧礦山”,首先要做到 “地質情況透明”,華虹智能率先攜手華為云福州創新中心邁出了探索的一步。
福州華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公司致力于地球物理與環境探測和監測技術的應用研究及技術裝備、勘察工程與數據服務、監測(物聯網)系統建設、智能化系統集成等電子智能裝備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憑借深耕行業20年的強大技術和經驗,華虹智能緊跟國家“十四五”規劃,將研究重點轉向透明智能化開采方面,原有礦井物探儀器也向監測監控方向轉變,讓地球物理技術從“探測”走向“監測”。
“數智化”鋪就煤礦開采“高速路”
傳統煤礦的安全離不開地質的保障,要實現煤炭精準開采,就需要基于透明空間地球物理和多物理場耦合,以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手段,將不同地質條件的煤炭開采擾動影響、致災因素、開采引發的生態環境破壞等情況進行監測監控和分析,獲得實時準確的地質變動數據。
“KJ418礦井水文監測系統”是華虹智能基于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的新一代監測平臺, 平臺具備提供各類水文數據的計算、統計、分析、分類臺帳報表等功能,旨在提高礦井水文日常工作的規范化、高效化、信息化以及保障礦井安全生產。
該系統利用華為IoT平臺對多類設備進行管理,實現對物聯網數據的集成、清洗、存儲、分析及可視化,使系統具備基于多數據源(水文監測數據、水化學分析、微量元素等數據源)礦井水源自動判別預警功能,既幫助華虹智能縮短開發周期,又快速實現物聯網數據價值變現;
同時,通過適配云上云下多種數據源,系統增加了數據可視化DLV功能,該功能可提供豐富多樣的2D、3D可視化組件,采用拖拽式自由布局,客戶可快速定制和應用屬于用戶自己的數據大屏。靈活的事務發布系統,可將異常數據、異常設備、水情預警等情況通過短信和網絡及時發布,即時呈現隱藏在瞬息萬變且龐雜數據背后的業務洞察;
在原本以太網和工業總線通訊方式的基礎上,系統還加入物聯網卡,提升井下設備配置參數便捷性,靈活組網,在增加覆蓋面和使用范圍的同時提高接入速度及網絡接入模式,實現一站式設備連接管理服務,簡化流程,降低連接設備的成本;
基于華為云彈性云服務器,系統可根據實際業務情況實現彈性伸縮,作出快速響應。配合華為云高算力服務器進行模擬運算,即保證了系統計算能力、更降低了系統計算時間,有效減少整體業務成本。
“數智化”后的礦山,讓采礦變得更可控。智慧礦山的發展,也間接提升了整體行業的生產效率,一個安全、無人、高效、清潔的采礦業正在向我們走來。
打造智慧礦山“排頭兵”
2021年3月,華為公司成立煤礦軍團。華為煤礦軍團副總裁郭振興表示,華為煤礦軍團將持續投入最優秀的資源、最精尖的團隊、最強的研發實力、最新的數字技術,充分利用新技術,為煤炭企業和生態合作伙伴提供更及時、更精準、更優質的支持,向上使能各類應用,向下賦能智能裝備,共同打造智能礦山綜合解決方案,推動煤炭行業的安全、高效、綠色、智能化發展。華為與華虹智能的進一步深度合作也在逐步展開。
借力華為技術優勢,華虹智能在礦井物探研究應用、工礦物聯網和智能化建設服務等領域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目前,華虹智能產品已在全國十多個主要產煤省份、國內數十家大中型煤礦企業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工程服務企業應用在國內礦井物探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技術賦能智慧礦山
煤炭產業與時代同頻共振
2021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加強地質勘查和測繪行業安全生產管理的指導意見》的文件,重點強調了地質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企業對于安全開采的意識不斷增強,對物探監測的設備需求增大,推動了智慧礦山行業的發展。
在科技研發帶動企業增效,增效隨之支持企業研發的良性循環下,華虹智能首次推出的監控監測物探儀器,解決了長距離獲取不良地質體位置與形態的難題,補齊了國內礦井地質探測儀技術的短板,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并逐步在礦井物探和淺層地球物理勘探應用領域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術優勢。公司所研發生產的主營業務產品始終走在國內礦井勘探技術的前列,產品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均達到40%,并且每年以倍數遞增。
未來,華為將持續與華虹智能合作,并提供更好、更及時、更精準的支持,雙方共同打造智能礦山綜合解決方案,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安全生產監管“智能化”、數據采集“標準化”、監控“數字化”。華虹智能也期望通過借助華為的全球銷售平臺,將國內成功模式復制到海外,打開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