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工作不斷深入,礦山施工企業應當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增強市場核心競爭力,確保企業在當前嚴峻的商業環境中占據有利地位。因此,礦山施工企業務必重視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科學規劃工作安排,做好風險應對措施,促進企業部門之間高效配合,全員參與,為實現企業預算管理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一、礦山施工企業的特征
礦山施工企業是指從事礦山工程建設和采礦運營管理服務為主業的企業,具有自身比較鮮明的特點,具體情況如下:
(1)多樣化的運行架構,對于項目或合同的執行,礦山施工企業,與其他施工企業一樣,通常采用項目管理制,在合同施工地點成立項目部,具有一定的自主決策權和資源分配權,內部根據需要設立職能部室。
但與施工企業通常持外出經營證不同的是,在國內的主管稅務機關通常要求在當地注冊,可能注冊項目部、分公司或子公司,通常情況下,分支機構注冊的比較多,究其原因,稅源的考量占據比較大的因素,礦山行業所在地通常比較偏僻,當地稅源較少,如果僅僅持外出經營證,當地僅按照2%(一般納稅人)預繳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按照分支機構的營業收入、職工薪酬、資產三項因素計算分支機構分配比例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當地財政收入會大受影響。
(2)老齡化、流動大的從業隊伍,礦山從業隊伍的老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由于工作環境和安全因素,除了傳統的以及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還有部分從業人員外,大多數地區的特別是“90后”“00 后”,極少有人員再愿意從事礦業行業。
大多數從事施工一線的工人逐步老齡化,文化素質相對不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強,對于礦山施工企業推行預算管理,欠缺積極性。另外,施工人員流動性大,通常年流動率達到了 20%~30%,企業花費大量資源培養人員,卻未必能夠將其留住。
(3)嚴格的安全管理,安全問題是礦山施工企業的最大風險,如 2021 年初,山東省連續發生的礦山安全事故充分說明了安全問題對于礦山企業的致命影響。安全措施、安全培訓、安全監督等安全費用的投入,是礦業施工企業核算和預算非常重要的管理對象,對企業整體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4)礦業施工企業也有非常強的技術內涵,特別是對于地下基建和采礦來說,不可控因素相對較多,需要非常高的技術水準,例如地下基巖情況、水紋地質條件、支護標準、充填處理等,都需要非常高深技術。
(5)隨著市場多元化,礦山施工企業也踐行“走出去”。海外執行項目面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當地國的法律法規、財稅金融制度、勞工制度等對海外項目的執行成敗至關重要。總體來說,國內的礦山施工市場幾乎都是飽和的狀態,因此,走向海外,面臨更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走出去比較成功的礦山施工企業,海外的收入占比將會逐步提高,與國內市場構成了有益的互補,但也給公司管理帶來新的課題。
二、礦山施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現狀
(一)員工參與意識不強
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具有三大特性,分別是全面性、全員性以及全過程性,其中全員性,一方面,強調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在預算管理中,應該將績效目標落實分解到每個崗位和人員。
由于礦山施工企業管理層以生產技術為主,員工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如果企業對預算管理的宣貫溝通不到位、預算管理不閉環,在工作中“重生產、輕管理”導向明顯,預算管理可能變成了職能部門的事情,甚至就是財務部門的事情、項目或者企業內部無法形成合力,更不能協同發展,在這種情況肯定無法達到預期成效。
(二)全面預算編制手段不科學
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是預算可執行的基礎,但是當前大部分礦山施工企業沒有建立內部定額管理制度,缺乏歷史數據的積累,在預算編制上“憑感覺”“差不多”的現象比較嚴重,影響了預算管理的嚴肅性和準確性。
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首先,由于礦山施工企業工作地點相對偏遠,且項目部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如果內部交接和傳承不到位,項目部在進行信息收集和更新方面也會存在障礙,難以做到對數據精準把控;
其次,部分礦山施工企業為了降低工作量,普遍選用增量預算編制方法,但是實際上的成本動因,會根據工作范圍、施工組織、工藝方式而發生變動,造成“張冠李戴”的現象,導致編制的預算缺乏可行性;最后,如果預算管理人員缺乏對業務項目的充分了解,又沒有前往地下施工現場環境了解實際狀況,而是閉門造車,自然謬以千里。
從其他方面來看,企業過度強調預算的準確性也是錯誤的,如果僅僅是小的差異就全盤否認預算管理的作用,也是不客觀、不現實的。預算的編制是基于許多基本的假設條件和環境,前提條件發生變化,預算肯定也會做相應的變化,預算畢竟不是決算,它更強調經營管理的有效性,而不是具體數據預測。
(三)全面預算管理執行與控制手段不到位
除了預算編制的問題,部分礦山施工企業在預算執行與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執行反饋沒有形成定期反饋機制;反饋的內容可能前后不一,未形成統一的口徑,信息不連貫、不可比;
結語
另外,反饋的目的在于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探討解決措施,并最終完成問題的整改,同時,形成詳細的相關資料,便于后續實踐中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同時吸收好的解決辦法和實踐,形成一個良性的閉環,避免流于表面形式主義,不能真正解決核心問題,為后續工作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