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業界多個范疇均有出色成就,然而其大宗商品市場的發展則相對薄弱,與紐約及倫敦等其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比起來顯得落后于人。要成為成功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關鍵元素之一是相關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市場容易進出、價格發現及對沖方面均可提供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
現時香港唯一的受自律監管的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由金銀業貿易場營運,金銀業貿易場為其會員提供金銀貿易的平臺、設施及相關服務。另一方面,香港唯一的受監管的大宗商品衍生產品市場是由香港期貨交易所(簡稱「期交所」)營運;期交所近年積極拓展產品種類,支持及促進香港的大宗商品市場發展。
2014 年至 2019 年間,期交所推出了貴金屬、基本金屬及黑色金屬期貨合約,以促進亞洲時區的大宗商品對沖及套戥活動。期交所貴金屬方面,黃金期貨流通量逐漸上升,2019 年 6 月又推出六只以美元及離岸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指數,為未來推出更多貴金屬衍生產品奠定基礎。
期交所基本金屬產品方面,2019 年 8 月推出了六只以美元計價的倫敦金屬期貨小型合約,分別為鋁、銅、鉛、鎳、錫及鋅,簡化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傳統基本金屬合約的交易機制。與此同時,香港交易所與 LME 正就多項共同推行「倫港通」的協作計劃進行建設性討論。
香港交易所亦開始涉足黑色金屬。期交所以現金結算的 TSI CFR 中國鐵礦石 62%鐵粉期貨合約(鐵礦石期貨)于 2017 年 11 月開始買賣,到 2019 年產品的交投已相當不俗。香港交易所推出有關大宗商品的發展策略后,市場參與者就未來發展提出了許多意見及寶貴建議,包括在香港設立倉儲服務,以便進行基本金屬實物交收、調低現時黃金期貨的合約單位、認可由合資格本地精煉廠制造的金條等,都是需要多方面協調配合的工作。相信金銀業貿易場、期交所以及大宗商品場外交易市場之間仍有很多合作空間,以提升香港作為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心的國際地位。
香港大宗商品市場——根基尚淺但潛力高
香港向有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備受全球尊崇,在金融業多個方面均有出色表現,包括:全亞洲保險公司最多、保險密度最高的地區[1];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2];近十年來新股集資額每年都躋身全球五大交易所之列[3]等。然而,一直以來側重發展股本證券產品,卻令定息產品及大宗商品等其他方面的發展相形見絀。須知拓展市場上資產類別的寬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可減輕香港金融市場對個別金融工具(即個別市場板塊)的依賴,令整體金融行業更具韌性,亦不會因個別市場板塊表現失色而受到拖累。
若與定息板塊相比,大宗商品板塊可能更為薄弱。大宗商品交易的經濟模式自成一格,有不少特有風險需要好好管理,還須用上特別技巧方可處理得當。所以,許多公司都專設獨立部門處理其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凝聚了一眾擅長交易、營銷、物流和風險管理等技能的精英;而這些人才匯聚的盛況,通常都可在大宗商品交易樞紐得見。
環顧全球,稱得上大宗商品交易樞紐的有好幾個,例如芝加哥是主要的農產品中心、倫敦是金屬中心、休斯敦是能源交易中心等;亞洲方面,位處區內商品貿易路線中心點的新加坡是橡膠、鐵礦石及貴金屬等商品的交易樞紐。這些樞紐大都是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大宗商品集散地,它們之所以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兼且「各有所長」,背后往往離不開其接近商品運輸的貨運路線和基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