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際化戰略外部環境一般包含兩個方面:宏觀環境和行業環境,通過對這兩種環境的分析總結,可以大致了解企業在宏觀層面和產業層面所面臨的機會和風險,進而為后續戰略分析打好基礎。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國際通用的企業戰略宏觀環境分析工具,主要集中在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四個方面。通過對企業所處以上四種環境的逐項分析,可以對企業發背景有初步的認識,為后續戰略選擇做好初步準備。
(一)國內政策環境
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完善境外投資服務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鼓勵中資礦業企業走出去,赴海外開礦,支持企業提升國際化建設和合作水平,拓展海外礦源地,爭取更大的資源儲備量,為穩定國內關鍵礦產供應和工業精礦需求打好基礎。
在政策服務上,主要部委要給予稅收、外匯、保險等方面的優惠,創造更好的營商條件,以企業為主體為其提供便利。
(二)國外政策環境
我國企業海外礦業開發主要集中在沿線國家中,其中很多國家政府為發展自身經濟也在礦業投資方面對外商設立優惠政策。在亞洲,中亞地區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外商投資法》均給予礦業投資外商國民同等待遇,礦權可通過直接談判和招標獲取,整體政策環境較為寬松。
南亞地區,孟加拉、印度、泰國、越南都是通過國際招標開采后分銷的方式吸引大型礦業公司去其本土開礦,除少數核能礦種外,絕大多數礦種都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在北亞地區,蒙古和俄羅斯目前礦業政策變動比較頻繁,行政命令經常對外國礦商歧視性對待,以保護本國企業,部分礦種出口稅和勘探開采許可費逐年增加,嚴重增加了外國礦企的負擔。在中東歐地區,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基礎比中亞、南亞國家要好,因此對外商投資開礦限制較少,稅費偏低,整體政策比較寬松,鼓勵外商投資。
在非洲,西非地區的加納、貝寧、岡比亞、塞拉利昂、塞內加爾和中非地區的剛果(金)等國,政策變動頻仍。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對外商開礦審批流程過長且存在嚴重的權力尋租現象。在東非地區,烏干達、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布隆迪等國長期與中國保持密切投資合作,且均己有完善的《礦業法》和《外國投資法》都對外國投資者進入開礦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其本國政府執政能力偏弱,法律執行會打折扣。
南非地區的贊比亞、津巴布韋、安哥拉、馬尼拉、莫桑比克等國也給予外商礦業投資很多優惠政策,很多國家與中國長期保持有色礦產開發合作,傳統友誼深厚,但這些地區沖突較多,政府執政能力不強,政策不確定性很大。北非地區,南蘇丹、摩洛哥、突尼斯等國盡管己經設立了《采礦法》,但對外商保護的法制建設還很不完善,稅費制度還在進一步改革過程中,政策吸引力較低。
拉美地區長期是世界主要銅礦的供應地,智利、阿根廷、秘魯、玻利維、巴西等國外商開礦投資歷史悠久,對礦業管理均采取典型的市場經濟模式,具有非常完備的法律體系。探礦權、開采權采用特許制,權利維持需要到期續費,稅制也較為優惠。
總體來看,沿線國家的礦業投資政策環境較為復雜,中企赴海外開礦投資需要謹慎應對。
二、經濟環境分析
礦業受貨幣政策影響巨大,后疫情時代,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開啟量化寬松救市模式,天量貨幣被投放進市場,同時資源供應國和資源需求國疫情后經濟恢復的錯配引發了資源供需錯配,還有不斷涌現的能源危機、地緣戰爭以及資源民族主義思潮提高了供應擾動率。盡管從表面看,這些因素會隨著疫情消退逐漸緩釋,但全球經濟的中長期結構性變革正浮出水面,能源與礦產革新是這一長期變革的中心主題,并將深刻影響有色金屬礦業,在可預見的未來,大宗有色礦產的價格還會進一步上漲。
同時,全球礦產資源需求總量也仍在增長,但增速逐漸放緩,盡管全球化石能源和大宗礦產需求將逐步見頂,但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礦產需求暴增,全球礦業發展面臨結構性調整。
此外,2021年全球采礦業投資總額約2900億美元,較2020年下降13%,為過去14年來的最低水平,大量礦業項目建設被推遲或暫停,據工業信息公司調查數據,受疫情影響的采礦業項目超過1600個,造成全球礦產供給出現嚴重短缺,部分礦產價格激增,眾多產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通脹嚴重。投資總額下降導致全球中小規模礦產開發商經營不穩,難以像大型礦商一樣尋求產業內資源整合的機會,反而容易被大型礦商并購,大型礦商通過增資持股,要約收購,價格戰等方式逼迫中小礦商賣出自身的優質資源。
2021年,全球主要固體礦產(煤炭、金、銀、鉑、銅、鋅、鉛、鐵、鏗、鉆、鎳)并購項目數為1722,較2019年增長22. 65%,較2020年減少4. 55%,雖有所回落,但總體維持在高位。同時,主要固體礦產并購交易額為511. 1億美元,同比2020年上升43. 40%,并購市場迅速回暖,交易額己回升到疫情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