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甘政發〔2022〕52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肅礦區辦事處,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各單位:
現將《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3日
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
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資源安全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大計。為切實提高我省礦產資源的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劃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是落實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產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涉及礦產資源調查、勘查、開發利用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做好銜接。本規劃適用范圍為甘肅省所轄行政區域。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2025年為目標年,展望到2035年。
一、現狀與形勢
(一)礦產資源及礦業發展現狀。
甘肅省礦產資源相對豐富,礦產種類比較齊全,有色和貴金屬資源優勢明顯。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19種(含亞礦種180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77種(含亞礦種114種)。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99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6種,非金屬礦產61種。共探明礦產地1402處,其中:大型126處,中型197處,小型1079處。已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鎳、鈷、鉑、鈀、鋨、銥、銠、釕、硒、鑄型用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等11種礦產。此外,鉻、鋅、鎢、金、碲、普通螢石(礦石)、重晶石等32種礦產已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五位。
我省礦產資源分布高度集中,89%的石油集中于慶陽地區,83%的煤炭集中于隴東地區,93%的鐵礦石集中于張掖、酒泉、甘南地區,99%的鎳、全部的鉑族和74%的銅、92%的鈷集中于金昌地區,97%的鉛鋅、88%的銻集中于隴南地區,99%的鎢集中于張掖、酒泉地區,75%的金集中于隴南、甘南地區。
“十三五”期間,我省堅持保護保障并重,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步伐,著力提升礦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礦產資源供應較為穩定。全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力支持了石化、煤電、冶金、建材、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發展。2020年,全省礦石產量1.47億噸,礦業總產值553億元(其中非油氣礦業產值275億元),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制品業產值4066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6.24%。鎳、鈷、鉑族、鉛、鋅、金等多種礦產產量位居全國前列。
2.找礦取得一定突破。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及勘查工作穩步推進,新發現礦產地61處,其中:大型17處,中型11處。新增煤炭資源儲量77.99億噸,金金屬量381.9噸,鉛鋅金屬量424.92萬噸,鐵礦石量2.56億噸,晶質石墨礦物量766萬噸。隴東煤炭以及早子溝、加甘灘、大橋、李壩等礦區資源勘查取得較大進展,窯街、廠壩、洛壩等老礦山實現深邊部增儲,銅、銻、釩等礦產資源儲量穩步增長,稀有、稀散金屬礦產勘查取得一定突破。
注:1.新增資源量包含已評審未備案資源量。
????2.新增資源量為2016—2020年累計數,其余為2020年數據。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省礦山總數2290宗,其中:大型礦山124宗,中型礦山200宗,大中型礦山比例由上輪規劃基期4.47%提高到14.15%,礦產資源開發結構更趨合理,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建設穩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取得新進展,初步建立綠色礦山地方標準體系,32個礦山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4.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取得新進展。嚴格礦山準入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底線性任務,健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督促礦山企業及時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全面完成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分類退出。實施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中央、省級財政投入資金6.25億元,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36個,累計治理面積2419公頃。
5.礦產資源管理改革穩步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和凈礦出讓,健全公開招標、拍賣、掛牌等礦業權交易市場,逐步完善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儲量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審批管理等制度。扎實開展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嚴格礦產衛片執法檢查,落實動態巡查工作機制,切實履行礦業行業監督職責,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礦業秩序持續好轉。
“十三五”期間,我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問題:一是基礎地質調查程度普遍不高,基礎地質研究投入較少,重要成礦區(帶)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研究亟待加強。二是勘查投入和技術水平尚需提升,非油氣礦產資源勘查投入持續下降,資源儲量年增幅放緩,社會資本投入持續下滑。三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有待優化,全省大中型礦山比例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礦山數量仍以小型居多,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企業較少,礦產品以中低端為主,企業深加工能力不足。四是礦業綠色發展水平不高,開發利用方式粗放、勘查開采水平差異大、礦山環境治理欠賬多等問題依然存在,綠色礦山建設激勵約束制度有待完善。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期間,礦產資源基本國情沒有變,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態勢沒有變。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的要求和需求不斷出現,礦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發展機遇看,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深入實施,有利于我省拓寬礦業發展空間,將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從發展方向看,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規劃管控、提升儲備安全保障能力、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快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礦業等,都對礦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水平,優化礦業結構布局,激發礦業市場活力,全力推動綠色勘查開發,努力推進礦產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
從發展基礎看,我省礦產資源相對富集,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找礦潛力巨大,礦產資源勘查成果轉化空間較大,科技、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比較齊全。同時,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區域增長極帶動作用逐步顯現,為礦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面臨挑戰看,我省礦產資源剛性需求和供應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能源礦產方面,煤炭資源豐富,但缺少焦煤、無煙煤,開發程度和有效產能釋放不足,資源分布“隴東富、中部有、河西貧”,資源消費“西中高,東南低”,煤炭資源和實際需求存在區域性供需矛盾。金屬礦產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鎳、鈷、鉑族、鉛、鋅、鎢等礦產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隨著資源的不斷消耗,長遠保障能力存在不足;銅資源以共伴生礦為主,缺少獨立大型富銅產地,富鐵礦石需大量進口,對外依存度高居不下;金資源儲量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低,稀土資源依賴外省調入。非金屬礦產方面,螢石、磷資源儲量較少,晶質石墨資源勘查成果轉化能力不足。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提升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水平,加快礦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進礦產資源市場化改革和治理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立足全局,保障安全。以戰略性礦產為重點,加快找礦突破,推動增儲上產,提高礦產資源供給質量,推動礦業強基增效,增強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強化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礦業新格局。
優化布局,協調發展。統籌戰略性礦產安全保障、勘查開發保護等空間布局,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推動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資源環境保護、城鎮體系建設相協調。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積極推進凈礦出讓,形成市場配置、公平競爭的礦業市場環境。
(三)規劃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開發有序、生態友好、管控有效、保障有力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局面,礦業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1.礦產資源勘查取得新突破。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顯著提高,支撐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完成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全面梳理資源家底。重點勘查區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地質找礦有序開展,新發現和評價15處以上大中型礦產地,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資源儲量明顯增加,礦產資源持續供應能力不斷增強。
2.礦產資源供應能力不斷提高。全省非油氣礦產開采礦石總量達到2億噸,非油氣礦業總產值力爭突破400億元,緊缺礦產資源生產能力保持穩定,優勢礦產資源供給結構和供給質量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重點開采區建設持續推進,基本覆蓋戰略性礦產90%以上產能。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明顯改善。全省礦山總數達到2500個左右,嚴格執行最低開采規模準入,合理控制小型礦山數量,礦山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明顯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25%以上。
注:新增資源量為2021—2025年累計數,其余為2025年指標。
4.礦產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考核標準,通過科技攻關和技術創新,礦產采選、回收利用等環節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5.礦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更加完善。新建礦山嚴格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綠色升級改造、逐步達標。礦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基本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
6.礦產資源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全面推進礦業權出讓、儲量管理制度改革,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礦山生態保護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礦業權交易市場體系更加健全,資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到2035年,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不斷加強,主要礦產資源儲量持續增加,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穩定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全面改善,礦業開發集中度、規模效益和科技含量大幅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達到新高度,礦業企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綠色勘查全面實施,全省礦山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要求,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協調。礦產資源管理制度更趨完善,現代礦業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總體布局
聚焦重點區域、重要礦種,著力構建“定位清晰、管控有力”的規劃分區體系,推進各區域協調發展。加強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勘查開發,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推進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建設,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實現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與區域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一)推進礦產資源區域協調發展。
1.河西礦業經濟協調發展區。包括嘉峪關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張掖市。該區位于北山、龍首山、阿爾金、北祁連等重要成礦區帶,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大。充分發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加大北山、阿爾金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地勘基金投入力度,加強煤、鐵、銅、鎳、鈷、金、錳、釩、晶質石墨、螢石、凹凸棒石粘土、飾面用石材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支持有色冶金、新材料等產業發展,依托骨干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為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提供資源保障。
2.中部礦業經濟轉型示范區。包括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不含漳縣、岷縣)、臨夏州。該區位于北祁連成礦帶的東段,工業基礎好,商貿物流、金融外貿和社會服務體系完善。以煤炭、有色金屬勘查開發為重點,加強煤、銅、鉛鋅、金、陶瓷土、水泥用灰巖、冶金用石英巖、建筑用石料等優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積極推進窯街、靖遠、白銀等老礦區深部及外圍增儲勘查,保障骨干企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礦業轉型升級,發揮金屬冶煉優勢,進一步提高采選冶工藝水平,形成礦產品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
3.隴東能源清潔生產引領區。包括平涼市、慶陽市。該區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是我國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富集區。進一步統籌油氣與非油氣、煤炭與砂石土等礦產資源開發空間和時序,開展分層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論證,科學合理設置礦業權,鼓勵企業簽訂互不影響和權益保護協議。加強煤炭和煤層氣資源綜合勘查評價、綠色開發利用。加快靈臺、寧正、沙井子等礦區資源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以石化、煤電一體化為核心的隴東產業集群。
4.南部金屬產業高效發展區。包括天水市、隴南市、甘南州、定西市漳縣和岷縣。該區位于西秦嶺成礦帶,有色金屬、貴金屬資源豐富。進一步發揮甘南地區金資源優勢,推進金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繼續加大隴南、天水、定西金銻鉛鋅等金屬礦產勘查開發力度,推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加強資源整合、規模開發,鼓勵小型金屬礦山重組改造。全面發展以金銻鉛鋅資源開發加工為主的黃金、有色冶金產業。
(二)強化戰略性礦產安全保障。
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為目標,對戰略性礦產在空間布局、勘查開發方向、準入門檻、總量調控、結構調整等方面加強引導,提高資源安全供應能力和開發利用水平。對永久基本農田內部分戰略性礦產礦業權實施差別管理,保障資源穩定供應。
1.建設國家能源資源基地。重點建設6個國家能源資源基地,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配置、重大項目安排及相關產業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開采總量調控指標同等條件下優先向基地內礦山企業配置,提升礦產資源規模開發和產業集聚效應,逐步打造成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供應的重要戰略核心區域。
2.推進國家規劃礦區開發利用。加強16個國家規劃礦區監督管理,區內其他礦種礦業權設置不得影響主要礦種的勘查開采,優先保障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鼓勵建設大中型礦山,原則上區內規劃礦種新建礦山規模應達到中型以上,提高開發利用水平,逐步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主體的開發格局,打造支撐戰略性礦產安全穩定供應的重要保障區、接續區。
3.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戰略性礦產大中型礦床原則上不得壓覆。對當前技術、經濟或生態環境條件下暫不宜開發的大中型礦床進行保護。加強儲備地監督管理,強化執法監察和專項督查。著力構建產品、產能和礦產地“三位一體”的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儲備體系,形成緊缺戰略性礦產資源供應替補渠道。落實國家戰略性收儲政策。
(三)統籌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
1.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措施,銜接落實區域“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原則上禁止不符合管控要求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統籌處理好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禁止開采藍石棉、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等礦產。不再新建汞礦山,禁止開采新的原生汞礦,逐步停止汞礦開采。禁止開采砷和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煤炭項目。限制開采濕地泥炭以及砂金、砂鐵等重砂礦物。
2.推動礦產資源開發綠色低碳轉型。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使礦產資源開發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全方位全過程推進綠色勘查綠色開采,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行資源環境友好型開發模式。優化能源供應結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天然氣、煤層氣開發力度,因地制宜發展地熱能,持續強化鎳、鈷等新能源礦產的開發利用。
(四)優化勘查開采重點工作布局。
1.加大重點勘查區找礦力度。圍繞北山、阿爾金、祁連—龍首山、西秦嶺等主要成礦區帶,以煤、鐵、銅、鉛、鋅、鎳、鈷、金、銻、釩、晶質石墨、螢石等為主攻礦種,以增加資源儲量、緩解重要礦產資源短缺狀況、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為目標,綜合考慮成礦條件、找礦前景、資源潛力,劃定38個重點勘查區,其中:煤炭6個,黑色金屬3個,有色金屬13個,稀有稀散及貴金屬12個,非金屬4個。省基礎地質調查資金和地質勘查基金優先投入重點勘查區,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和力量參與區內勘查,鼓勵礦山企業開展接替資源勘查,區內全面推進綠色勘查、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力爭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2.推進重點開采區礦產資源有序開發。除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外,結合礦產勘查程度和開發利用條件,劃定13個重點開采區,其中:煤炭重點開采區5個,金屬重點開采區7個,非金屬重點開采區1個。引導項目、資金等要素向重點開采區聚集,實現增儲上產。加強監督管理,區內其他礦種礦業權設置不得影響主要礦種的勘查開采,推進礦產資源規模開采、有序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推動大中型現代化礦山建設。
四、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
加快推進重點成礦區帶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綜合研究,圈定一批找礦靶區,為后續礦產資源勘查奠定基礎。以戰略性礦產和省內優勢礦產為重點,積極引導和促進礦產資源勘查,鼓勵多渠道投資,爭取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一)推進基礎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基本定位,統籌部署基礎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1.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圍繞北山、龍首山、阿爾金、祁連、西秦嶺等重要成礦區帶,部署1∶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地質調查。開展北山地區礦產資源地質背景研究,分析鐵、銅、鎳、鈷、釩、稀有稀散等礦產資源賦存條件,解決制約地質找礦的關鍵問題,優選成礦條件好的各類異常和找礦靶區。開展西秦嶺造山帶地質背景綜合調查,查明大宗金屬礦產資源的制約機制和控制因素,篩選有利地段,指導礦產勘查。繼續實施1∶5萬礦產地質調查,完成面積3.8萬平方千米,礦產地質調查覆蓋率力爭達到46.02%(占基巖出露69.99%),基本實現重要成礦區帶全覆蓋。探索開展1∶2.5萬礦產地質調查,以鐵、銅、鎳、金、鈷、鎢、鋰、鈹、鈮、鉭、晶質石墨、螢石等礦種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摸清資源潛力,為后續礦產資源勘查提供可靠的基礎信息數據。
2.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開展河西、中部地區主要盆地煤、煤層氣資源調查評價,為煤炭勘查工作圈定靶區。開展河西走廊、蘭州—西寧城市群(甘肅片區)、隴東地區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初步了解地熱資源賦存特征,開展主要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評價,積極開發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圍繞西秦嶺金銻鉛鋅、北山—龍首山鐵釩銅鎳鈷鎢石墨螢石、龍首山鈷鉑以及白銀銅鉛鋅等開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查明控礦地質條件,總結成礦規律,評價資源潛力,圈定找礦靶區,增強戰略性礦產和優勢礦產穩定供應的潛力和能力。
3.推進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準確掌握礦產資源本底狀況,全面梳理新分類標準下的基礎數據。摸清礦產資源數量、質量、結構和空間分布特征。推動建立礦產資源定期評價制度,實現礦產資源基礎數據信息化管理與共享。準確研判全省礦產資源形勢,為科學制定礦產資源政策,守住礦產資源安全底線提供依據。
(二)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
1.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圍繞重點成礦區帶,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聚焦山丹—永昌煤田、肅北煤田,持續加大河西地區煤炭資源勘查力度,開展隴東地區煤層氣勘查試點。聚焦隴南大橋一帶金、夏河—合作金、北山銅鎳、敦煌—肅北釩、酒泉晶質石墨、敦煌鉀鹽,以及肅北、金塔、山丹鈷,金塔、高臺螢石等,開展礦產資源勘查。利用財政資金支持開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地質勘查,引導拉動社會資金投入,實現勘查增儲。
2.加強鉛鋅地熱礦泉水等礦產資源勘查。以西成礦田、白銀礦田及外圍等區域為重點,加大鉛鋅資源勘查力度。開展蘭州—臨夏、張掖—民樂等盆地地熱、氦氣資源勘查,查清成藏條件、資源潛力,優選有利開采地段,探明地熱田,為旅游和清潔供暖提供保障。開展天然礦泉水資源勘查,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3.提高礦山深部和外圍勘查程度。開展靖遠煤炭、窯街煤炭、肅南鏡鐵山鐵、金昌銅鎳、白銀銅、合作早子溝金、成縣廠壩鉛鋅、西和崖灣銻等礦區深部和外圍找礦勘查,通過攻深找盲、探邊摸底,增加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為礦山中長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三)引導探礦權合理配置。
省級規劃負責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出讓登記礦種(除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的勘查規劃區塊劃定。市級規劃負責市州自然資源局出讓登記礦種的勘查規劃區塊劃定。
劃定勘查規劃區塊483個,按勘查階段劃分:普查305個,詳查151個,勘探27個;按礦種類型劃分:能源礦產73個,金屬礦產351個,非金屬礦產59個。探礦權設置必須符合勘查規劃區塊管理要求,原則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一個主體,必須與規劃礦種方向一致,促進礦產資源整裝勘查。加強勘查規劃區塊對探礦權投放的引導作用,完善勘查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為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活動、合理配置資源提供依據。
(四)強化礦產資源勘查監督管理。
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管理,嚴格規范礦產資源勘查行為,保障依法勘查、有序勘查、綜合勘查,維護礦產資源勘查市場秩序。
1.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退出管理機制。結合國土空間管控措施,對不符合國家相關管控要求的探礦權,應停止勘查活動,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同時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展探礦權分類處置。完善探礦權勘查信息公示及檢查制度,加強探礦權退出管理,對過期和“圈而不探”探礦權進行調查摸底、系統分析,督促相關勘查主體加快勘查進度,對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已設探礦權進行整改或引導有序退出。
2.拓寬投融資渠道,穩定勘查市場。加大全省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地質勘查財政投入,理順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邊界。公益性地質工作重點開展戰略性礦產資源地質調查,推動地質找礦與礦業權管理協調配合,加快地勘基金項目成果轉化,提高財政資金利用效益,實現財政資金良性循環。完善多元化地質勘查投入機制,有序開放礦產資源勘查市場,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提高勘查精度,開展增儲勘查,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礦產資源勘查高風險特點的投融資機制。鼓勵國有地勘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為企業和地勘單位合法勘查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努力營造良好的礦產資源勘查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