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青海省集礦山冶煉、鹽湖化工、科技信息等六大產業為一體的大型國企,西部礦業集團近年來從人才工作、科技創新和智慧礦山改造等方面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優勢銳意改革,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的綠色發展道路。
經過不斷改革探索,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331億元增長至如今的522億元。2021年,西部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5億元,是青海省唯一一家連續15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
西部礦業控股子公司玉龍銅業。
東智西引 不斷優化人才質量
“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難引進”是青海省國有企業發展科技創新、開展人才工作,長期面臨的困境。作為青海省大型龍頭國企,西部礦業集團近年來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人才引進新模式。
冶煉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制約企業創新發展。2018年,西部礦業決定引進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學博士劉遠,負責集團公司冶煉生產科技研發與技術指標管理等工作。工作期間,劉遠主持研發提鈀絡合劑,攻克貴金屬提鈀技術難題,將鈀的提取成本降至4萬元/千克以下。通過技術創新,企業原本的生產效率得以提升。
在青海省察爾汗鹽湖鉀肥生產基地,鉀肥生產過程中,每年都會產生大量富集氯化鎂的老鹵。2018年,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段雪院士專家工作站”。該工作站以公司為主體,以產學研合作項目為紐帶,延伸青海鹽湖鎂資源產業鏈。目前,這個團隊參與青海省多項科學技術專業項目。
依托青海省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西部礦業搭建科技研發平臺實現“東智西引”,通過協議特聘兼職、參與“智匯三江源”人才項目洽談會等各種方式將人才“引進來”。另外,與行業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人才培養、科研項目、平臺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建立長期定向培養模式。
人才優勢對企業科技創新和生產效益提升作用顯著。近年來,西部礦業建設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企業研究開發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一批科研平臺和人才基地,累計承擔和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61項,獲得專利373件,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撐。
為推動人力資源優化,建立精簡高效的管理體系,西部礦業深入開展“去機關化”“去衙門化”工作,減少企業管理層級,嚴控用工數量。自2016年以來,通過編制“瘦身”,西部礦業總部人數縮減了近1/3,管理層級由原來的6級壓縮至5級——總部“去機關化”成效顯著,定位更加清晰、機構設置更加精干。
西部礦業推行“能上能下”的選人用人機制,企業員工競聘上崗,建立管理人員末位淘汰或調崗制度。截至目前,公司及所屬各級子公司管理人員323人,其中競爭上崗人數為101人,占比31.26%。通過一系列措施,西部礦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也在調整中不斷優化。
變廢為寶 降本創效超10億元
地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盆地的察爾汗鹽湖,擁有豐富的鉀、鈉、鎂、鋰、硼等鹽湖資源,是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和鉀肥生產基地,僅探明的鎂資源儲量就占全國鎂資源總量的90%以上。長期以來,柴達木鹽湖資源開發以鉀肥生產為主,每生產1噸鉀肥產生的廢棄物水氯鎂石約10噸。由于缺乏成熟的再開發利用技術,這些水氯鎂石演變成“鎂害”,嚴重破壞了鹽湖的生態環境。
2006年2月,為解決水氯鎂石的再利用難題,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通過校企合作聯合成立青海西部鎂業有限公司(簡稱“西部鎂業”)。
“察爾汗地區鹽湖鉀肥企業每年產生水氯鎂石約6000萬噸,可轉化生產1000萬噸氧化鎂,我們堅信‘鎂害’只是放錯位置的寶貴資源,青海鹽湖鎂資源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西部鎂業總工程師、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教授徐徽在西部鎂業工作十多年,在承擔科研任務的同時,采用現金入股的方式與公司開展合作。
“徐徽團隊現金入股,不僅是科研工作者的擔當,還體現出徐徽教授對于鎂資源開發利用市場前景以及自身科研能力的自信。”西部鎂業黨總支書記、董事長白鷹告訴記者,自公司成立以來,中南大學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支持西部鎂業開展科學研究。
事實上,自成立之初起,西部鎂業就開展氫氧化鎂、氫氧化鎂阻燃劑及高純鎂砂等系列產品開發的技術難題攻關。目前,每年可生產15萬噸高純氫氧化鎂、13萬噸高純氧化鎂、2萬噸高純超細氫氧化鎂、3萬噸高純電熔鎂砂及3萬噸燒結鎂砂,產能躍居世界第三。產品也以純度高、品質好、價格低等優勢遠銷海內外。
西部鎂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企業飛速發展,是西部礦業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快速發展的縮影。近年來,西部礦業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技術升級、裝備升級、工藝優化,升級改造礦山、冶煉等傳統產業,集中精力圍繞“礦山、鹽湖、生態”三大資源開發。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通過科技創新和改革發展,西部礦業累計降本增效和創新創效超10億元,發展態勢不斷向好,效益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