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主辦的2023年上合組織國家地學合作與礦業投資研討會在陜西西安開幕。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葉建良、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副秘書長尼亞扎利耶夫·努蘭,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聰聰,白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環保部部長胡德克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會議現場)
葉建良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對研討會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本屆研討會是落實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貿易、產能、能源、投資等各方感興趣領域合作”共識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推動上合組織國家開展地礦科技和礦業投資合作,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與上合組織各國地質調查與科研機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合作關系,未來愿同各方加強基礎地質調查與重大地學問題合作研究,推動地礦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合作與示范應用,建強地學和礦業信息交流與大數據平臺,持續加大國際地學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力度,共同促進地球科學創新與區域礦業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區域礦產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尼亞扎利耶夫·努蘭高度肯定了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的工作,認為該中心在推動上合組織國家地學研究機構交流合作、深化國際礦業合作、開展礦業發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進一步加強上合組織國家在地球科學和礦業投資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吳聰聰表示,陜西省礦產資源豐富,形成了完整的能源資源產業體系和產業優勢突出的礦業基地。希望各位領導專家在交流研討的同時,積極為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建言獻策。
胡德克在致辭中倡議相關國家政府部門、礦業企業以及公共組織繼續積極開展溝通合作,創造更多環境友好、科技含量高、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和產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共同促進礦業長期可持續發展。
開幕式上,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宣布正式啟動中國-上合組織地學合作發展基金,以資助促進域內國家地學與礦業合作的相關研究,服務域內國家地學人才培養和礦業投資環境改善,今年將重點資助提高地質與資源認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促進礦業投資環境改善、新技術新方法與裝備4個領域。由該中心編制的《上合組織國家礦業發展報告》也首次發布,系統分析了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礦產資源總體情況、礦業發展現狀、礦業投資環境和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礦業合作進展等,并對未來的礦業合作前景進行了展望,可供從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礦業投資決策與地緣政治研究等人員參考使用。
本屆研討會在西安2023歐亞經濟論壇框架下主辦,以“深化地學合作,服務礦業發展”為主題。期間,中國地質調查局分別與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有關部門簽署合作協議,并舉行中國-上合組織地學中心境外分中心揭牌儀式等。
來自13個國家的地礦管理部門,100余家科研機構、國內外知名礦山企業共計300余名代表參加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