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金屬礦床連續開采領域的先行者與奠基人、中南大學教授古德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1月26日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87歲。
“泱泱中華,屹立于世,壯我礦業,還看今朝!”幾十年來,古德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國礦業工程的建設中,他撰寫的《礦業天下記》中這段文字至今還被刻在中南大學采礦樓前的石碑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在科研道路上矢志向前。
古德生1937年10月出生于廣東省梅州市,1960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并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作為我國著名的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專家,古德生是中國振動出礦技術和地下礦連續開采技術的奠基者。他發明了我國第一臺顛振型振動出礦機,成功研制11種多功能的新型振動設備,創新了6種采礦方法,并發明了7項采礦新工藝,推動中國的出礦技術邁入新的發展時期。
針對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量落礦采礦法中存在的落礦高效率與出礦低效率的問題,古德生提出了實現地下金屬礦采場連續工藝的科學命題。1986年,“地下礦連續開采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究”被列為國家攻關項目。
從立項開始到1990年項目結題的近5年時間,古德生先后20多次到安徽銅陵獅子山礦實地考察,每次持續時間少則一個星期,多則一個月,礦山成了他的第二個“家”。
“早上下井的時候,天還沒亮,晚上從井下出來,已經是滿天星星?!碧崞鹂蒲羞^程的艱辛,他總是輕描淡寫,面對取得的科研成果,他卻是笑意盈盈,充滿自豪。
經過兩年多的試用、改進和完善,古德生團隊開發的振動連續作業機組使采場出礦塊度從最初的0.3米提高到1.1米,采場生產能力也刷新紀錄,達到了每小時1643噸?!暗叵碌V連續開采工藝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也于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另外,他主持參與的項目還曾獲得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等系列榮譽。
60余年,古德生把自己的生命深深融入了中國礦業的發展和建設,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好的教師應該是熱心人,是在教學中能體驗到快樂的人,是有科學知識、富有創造精神、有良好素養的人?!边@是古德生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理解。
古德生鼓勵學生積極探索新的領域。面對深部開采中高應力致裂的問題,古德生不斷啟發他的一個學生如何變害為利來解決這個普遍存在的采礦難題。在攻克難題的過程中,古德生經常與該學生探討交流,師生共享創新的樂趣與成果。
古德生——一個以礦業天下為己任的先行者,行走在推動中國成為礦業強國的道路上,寫下了中國礦業現代史上壯麗的一章?!皳]灑無窮靈性于天地,求索不可思議之萬物?!惫诺律o學生的贈言,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