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所著的《鹽源-寧蒗盆地深部結構與油氣勘探》近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專著以成都地調中心劉寶珺院士、牟傳龍研究員一貫倡導的“構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油氣基本地質條件”的學術思想為指導,通過鹽源-寧蒗盆地區域地球物理、沉積巖相古地理調查和研究,實現了盆地深部結構和巖相古地理研究的深度融合:以區域重磁、速度結構為基礎,輔以寬頻大地電磁測深剖面,并結合地表露頭資料,明確了金河-箐河斷裂是一條巖石圈尺度的深大、邊界構造,控制著該盆地的升降和沉積;以該斷裂構造為框架、引入巖相、沉積相與古地理等內容,加以地球物理資料反演獲得的重點層系深部結構的約束,創建了深部結構-巖相古地理協同反演模型,既揭示了構造環境對沉積體系的控制機制,又量化約束了深部結構特征,揭示了深大、邊界斷裂構造對鹽源-寧蒗盆地的控制作用,并預測了有利的頁巖氣富集區,為該區區域地質背景研究與油氣選區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該書可供從事地球物理、沉積地質、油氣勘探等相關專業的生產、教學、科研人員參考。 (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