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兩山”、推動“智能”——王營的礦產新路徑。
提到礦山,你會想到什么?機器轟鳴、碎石遍地、塵土飛揚……然而,在礦采行業頂尖人才王營的綠色礦山理念下,其創立的太古工程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所承攬的各個礦區,滿目青翠、草長鶯飛、美景如畫,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太古集團曾部分承攬的國電賀斯格烏拉露天煤礦、國電白音華露天煤礦、神華黑岱溝露天煤礦等項目,均已被列入國家級的綠色礦山,這正是因為王營時刻把建設綠色礦山作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具體抓手,全面調整礦產資源布局,而積極探索出的礦產生態建設的新路徑。
【堅守生態,礦山披“綠裝”】
作為太古集團的董事長,王營融合“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修復理念,為綠色礦山建設提出了許多可行性極高的措施并得到了有效實施,包括建設沖洗平臺防車輛帶污上路、建設噴淋系統;實施道路硬化、礦石料全覆蓋、密閉加工傳輸和密閉運輸防揚塵;圍擋生產區防閑人誤入;修建水溝和三級沉淀池防污水亂排;礦區內閑置地建“三園”(菜園、果園、花園)美化礦區環境等。王營帶領著太古所到的礦區,均形成了“兩山引領、生態集聚、科學布局、礦地融合、產業銜接”的新路子,實現了資源利用高效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的新開元。
在內蒙古的礦區,王營更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經驗積累,通過土壤改良技術解決礦區內表土不足的問題,為生態植被提供優良土壤基質,助力生態系統快速建立;通過先鋒植物優選和優化配置,利用礦區內豐富的地下抽排水資源建立微噴灌系統,實現高寒草原地區生態系統的持久保持。
行走在太古集團承建的礦區中,沒有漫天的粉塵,沒有橫流的污水,車輛進出井然有序,灑水車在礦區來回灑水,一幅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展現在眼前。可見王營真正帶領太古集團成為了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領跑者,同時發揮了綠色礦山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各類礦山積極向太古這一標桿企業看齊。
【科技賦能,采礦顯“智慧”】
為了讓企業擁有自主科研能力,實現生產需求和技術開發的精準對接,消除智慧礦山建設的行業“痛點”,王營通過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搭建人才培育平臺,拓寬人才成長通道,吸收并培養了一大批采礦、爆破及機電等業內專家,組建了智慧礦山的技術攻關團隊。他還引入OKR管理法,引導團隊成員自主設定工作目標、自主探索工作路徑,從而激發每一個成員內心的激情、創造力和探索精神。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營集結了自己多年的技術及經驗的精華,自主研發了多個涵蓋采礦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軟著。在生產方面,他為強化基礎自動化與管理信息化融合,研發了“采礦工程設備管理系統”、“數字采礦可視化平臺”及“智慧礦區無人運輸系統”等創新軟件,提供了礦山“無人化”操作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推行遠程集中操控模式,減少操作層級優化生產管控模式,實現智能排產及調度管控。在管理方面,王營研發了“生產管理MES系統”,完成了從設備轉固開始到設備報廢全過程的信息化管控,將點檢—檢修—維修工程—物資等業務有機關聯,為設備系統穩定運行提供了決策依據。近三年,太古集團的礦產品成本因這些軟件的使用降低了26%,可見王營在提升生產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功不可沒。
【產業延伸,企業謀發展】
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越來越嚴格,王營一邊堅持走智慧化、綠色化發展之路,堅持不懈地邊開采邊治理;一邊積極延伸產業鏈,向礦山管理、采礦設備等上下游要效益。他不僅組建了一支由行業資深的礦山管理、工程管理、機電管理專家組成的專業技術團隊,為提供露天礦山從規劃、設計、到礦山整體運營管理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為擺脫礦山企業對設備制造商的依賴,他更開拓了包括礦用自卸車和礦用挖掘機等大型采礦設備資產及其它輔助工程設備的業務端口,至今自營機械部門保持著龐大的自有設備資產,在業內堪稱裝備精良,受到各業主單位肯定。
目前,太古集團名下3年以內采購的大型礦用挖掘機保持在50臺以上、礦用自卸車在350臺以上,每個項目的全套輔助生產設備包括平地機、推土機、裝載機、灑水車、油料保障車,均為全套自有自購設備,并逐步向設備智能化和大型化方向發展。這些產品的應用領域更高度涵蓋了礦山、公路、鐵路、水利水電、城市建設、房地產、垃圾處理、港口、機 場、船舶工程、農業、道路運輸等不同領域,王營的產業鏈思維為太古集團的多元化、集成化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營帶領太古集團贏得了總露天剝離施工超過3億立方米(土巖煤)的驕人成績,以及年生產能力超過8000萬立方米/年的超凡實力;更助力采礦行業完成了從蠶食青山綠水到反哺生態環境、從勞動密集到智能高效的蛻變,帶領越來越多的礦山奏響綠色發展、智慧先行的主旋律,他獲得的“中國新興經濟產業最具影響力人物”這一國家級榮譽大獎,就是對他在礦山事業中的杰出成就的最好證明,也是他前進途中的巨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