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太原5月30日消息(記者 宗韶峰 任重 趙藝 郎麒) 環境是一座城市最亮的底色。山西省太原市,由于致力于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如今煥發出“不是江南勝江南”的生態美景,而汾河景區正是其中的靈魂與C位,該景區曾被授予“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稱號獎”。
作為全球煉焦煤產銷量最大的企業之一,山西焦煤集團的總部就坐落在汾河景區西岸。從焦煤大廈高層辦公區向外遠眺,“一河穿城兩岸綠,碧水藍天錦繡城”就在眼前。事實上,這樣的城市美景與山西焦煤集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息息相關。
一河穿城兩岸綠。圖中遠處尖頂方形的建筑物就是山西焦煤集團總部
其位置坐落于太原汾河景區西岸(央廣網記者 任重 攝)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第51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央廣網全媒體報道小組先后走進山西焦煤集團旗下的多家企業,去近觀這家能源企業是如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良好的環保成為一門好生意”!
“火焰山”變身“花果山”
從太原市區出發,沿著虎峪河快速路驅車20多分鐘,經過一小段盤山公路,就到達了杜兒坪礦山生態園。
登臨山頂,山上格桑花、苜蓿競相綻放,紫穗槐挺立生長,坡上草甸青翠、萬物勃發。極目遠眺,太原市區的城市樓群近在咫尺。
時間閃回到4年前,杜兒坪礦山生態園還是一座巨大的煤矸石山,揚塵、自燃、植被破壞等環境問題層出不窮。
昔日的矸石山如今變成了綠蔭漫山、鳥語花香的礦山生態公園(央廣網發 西山煤電宣傳部供圖)
“每天院子里、房頂上一層灰,就連種的白菜里都是灰,根本不能吃,山上更沒法去。”作為生長于斯的杜兒坪街道小虎峪村人,在弓三洞的記憶里,曾經的煤矸石山帶給他們無盡的煩惱。
弓三洞口中的煤矸石,是煤礦在開拓掘進、采煤和煤炭洗選等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一種固體廢棄物。它在露天堆積時,由于風化經一系列復雜反應而形成炭黑、飛灰等粒狀懸浮物。同時在發生自燃時,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和煙塵,嚴重污染環境,下雨時甚至還會有氣爆的危險。
杜兒坪煤礦隸屬于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是一座擁有66年生產歷史的老礦,也是典型的“城中礦”。這里曾走出過全國勞動模范李茂林、董林和全國道德模范黨素珍等典型人物。
建礦60多年來,杜兒坪煤礦累計生產原煤1.5億噸。在為我國工業源源不斷輸出“糧食”的同時,體量龐大的煤矸石也在堆積成山。如何提高發展綠值、提升生態顏值?成了擺在杜兒坪礦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轉機出現在“十八大”之后。2016年,山西省政府下發相關治理文件,要求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固廢堆存為主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杜兒坪礦被列為試點示范工程。杜兒坪礦煤矸石綜合治理項目于2018年開工建設,先后進行了滅火處理、平臺整形、黃土碾壓、覆蓋綠化等工程,恢復治理成型面積約21.9萬㎡。
“我們在治理過程中利用熱紅外成像滅火監測技術,實現了著火點的精準定位;采用火源挖除換填或鉆孔注漿滅火工藝,徹底根除了比較頑固的著火區域;同時,改良選用易成活的多種植物,最終將成活率提高至98%。”山西焦煤西山煤電杜兒坪礦副礦長高飛表示。
昔日的矸石山如今變成了“綠蔭漫山、鳥語花香、亭臺錯落、生機盎然”的礦山生態公園,而杜兒坪礦煤矸石山的治理正是山西焦煤在生態修復方面的一個縮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焦煤正在按下快進鍵(央廣網發 西山煤電宣傳部供圖)
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山西焦煤堅持“平面造地、立面造綠、梯次種植”的工作思路,有重點、分層次對矸石山進行綠化、硬化和美化,已累計治理矸石山面積達6萬余畝,先后完成西山杜兒坪礦、汾西水峪礦等7座國家級矸石山生態治理示范項目建設。
據悉,山西焦煤近三年累計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4座,省級綠色礦山13座,集團公司矸石山生態恢復治理示范礦廠10座,昔日塵煙飛揚、污染嚴重的“火焰山”,如今正變成一座座“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