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棄傳統的粗放式鉆探方式,另起爐灶,我們改用‘一孔兩支’的定向技術,減少對地表環境的擾動。”9月2日,在遵義市播州區謝家壩錳礦詳查鉆探施工現場,貴州省地質礦產開發院102地質隊鉆探工程部負責人鄧鵬向記者介紹今年開始使用的綠色勘查新技術。
2024年至今,貴州省地質礦產開發院已有超100個項目實施綠色勘查,在地質勘查全過程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運用高效、環保的技術和設備等,減少和避免環境的干擾以及破壞。
貴州最早從2016年起探索開展綠色勘查試點,省自然資源廳2019年正式發布貴州省地方標準《固體礦產綠色勘查技術規范》。目前,全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項目全面推行綠色勘查。
鄧鵬說,謝家壩錳礦詳查鉆探改用“一孔兩支”的定向技術,起因是他們在原孔位施工到755米位置時發現,地層突然“變臉”,巖層傾角如翻書般陡轉。
“根據已經掌握的背斜地形情況,如果按照原孔位繼續施工,很難達到預期目標。”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按照傳統方式,只能另外打一個新鉆孔。
技術團隊急中生智:應用“一孔兩支”定向技術,就原孔位,調整角度,選擇合適層位打一個分支孔,側向鉆進,避免了重復開孔給地表環境帶來的破壞。
“一孔兩支”定向技術,源于今年入選自然資源部首批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先進使用勘查技術推廣清單的“孔組式鉆探”綠色勘查技術。
“孔組式鉆探”改變了一個鉆孔只能探查一個目標的傳統模式,通過定向鉆探技術可以在地表同一場地,向四面八方實施兩個及以上鉆孔實現探查多個目標,單個礦區可減少鉆孔數量40%。
貴州省地質礦產開發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宋繼偉介紹,貴州地處巖溶地區,地表生態脆弱敏感區多,地下地層復雜多變,如何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提高勘查效率,更好地將貴州礦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勘查技術綠色革新成為破題的關鍵“鑰匙”。
在礦產資源勘查中,不只是“孔組式鉆探”技術的應用,各項目結合自身實際,提倡使用電驅鉆機、模塊鉆機等輕量化、環保設備,并將綠色勘查貫穿項目全過程。
在今年全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項目——甕安縣龍堰磷礦普查項目鉆孔方案制定時,技術團隊優先選取了交通便利,避讓耕地、林地等生態空間的鉆孔。
該項目負責人邰文星介紹,“交通的便利減少對地表開挖修路帶來的破壞,也節約了我們的施工和運輸設備成本。”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施工后的土地生態修復效果,各項目團隊在剝土過程中,嚴格遵循順序剝離土層、集中存放管理、鋪設防滲膜、恢復時逆順序依次覆土等方式,并推廣使用新型環保泥漿,降低土壤污染風險。
走進去年完成的甕安縣關田磷礦普查項目鉆井施工地,鉆孔現已完成封孔,曾經的工地已經重新復墾復綠,只見一片綠油油的烤煙和玉米地。截至目前,全省綠色勘查項目耕地恢復率實現100%。
如今,從黔北鋁土礦到黔南磷礦,從武陵山區錳礦到烏蒙山煤塊,電驅代替柴油驅動,便攜式鉆機代替傳統笨重的鉆機,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成功避讓深大溶洞提高鉆孔成功率......貴州努力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自然的干擾降到最小。隨著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推進,貴州正以“綠色勘查”為支點,撬動資源優勢加快向經濟優勢轉變。(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