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俄羅斯自然資源與環保部部長胡德克與白俄羅斯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先科,就中、白兩國在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進行了內部研究。胡德克部長對中國在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方面的經驗表現出興趣,同時有意通過特命全權大使的外交途徑,將中國相關技術引入白俄羅斯。此外,他們還討論了吸引中國投資進入白俄羅斯礦產資源開發領域的可能性。
白俄羅斯是世界上鉀鹽資源最豐富、開發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2021年發布的數據,白俄羅斯鉀鹽(氯化鉀)儲量12.91億噸,占全球10.03%。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21年全球鉀鹽礦山產量(折算成K2O)約4,586萬噸,其中白俄羅斯80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17%。另據聯合國貿易數據統計,2021年,中國自白俄羅斯進口鉀肥(氯化鉀)175萬噸,約占我國進口總量的23%,是我國重要的鉀肥進口來源國。
來源:全球地質礦產信息網
拉丁美洲
與中攜手拓展清潔能源合作新領域
人民網里約熱內盧當地時間8 月4 日電,近年來,中國與拉丁美洲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在貿易和投資持續展現強勁活力的同時,不斷拓展清潔能源等新的合作領域,跨越太平洋的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廣。
拉丁美洲幅員遼闊,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為統籌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拉美多國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舉措,中拉雙方在低碳轉型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來源:人民網
文萊
官員表示歡迎中國對文萊各領域投資
文萊財政與經濟部副部長哈吉·海爾丁日前表示,文萊政府歡迎中國企業對文萊食品、石油和天然氣等各領域的投資。
海爾丁當地時間8 月3 日出席中國- 文萊經貿合作在線論壇時表示,文中兩國1991 年建交以來,中國對文投資和雙邊貿易極大地推動了文萊經濟發展。中國目前是文萊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地之一,兩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的緊密合作讓兩國人民切實獲益。
他表示,文萊政府正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讓經濟發展動力從油氣產業轉向更廣泛領域。文萊政府重視中國企業對文萊物流、油氣、銀行服務等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不僅為文萊創造了就業機會,拉動了國內生產總值,還成為文萊經濟多元化的重要推動力。
他說,文萊政府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雙邊經貿聯系,支持兩國穩定、可持續的經貿增長,并歡迎中國對文萊食品、油氣中下游、旅游、服務、信息產業等領域投資。
本次中國- 文萊經貿合作在線論壇由文萊中資企業協會主辦,中銀香港文萊分行承辦,逾150 人參會。
來源:新華網
韓國
三星電子、 SK海力士致力打造新一代存儲半導體生態
據韓國紐西斯當地時間8月1日報道,三星電子、SK海力士陸續推出新一代存儲半導體產品樣品,加快構建新一代存儲半導體生態。三星電子于今年5月在全球首先研發成功512GB的大容量CXL(Compute Express link)DRAM,一年內將CXL DRAM芯片的容量擴大了4倍,擬于今年三季度開始向主要客戶供貨。SK海力士也于1日宣布,其已成功研發出首款基于DDDR5 DRAM的CXL樣品。
英特爾首席研究員表示,CXL在數據中心內存拓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將與SK海力士等伙伴公司一同成立CXL聯合體,加快技術標準研發,同時推動構建CXL產業生態。AMD副社長表示,使用CXL技術的存儲芯片對性能提升有著重要作用,期待與SK海力士就CXL技術研發和驗證開展合作。
來源:韓國《NEWSIS》
德國
能源價格大幅增長 16%工業企業計劃減產
德國工業商業聯合會(DIHK )在調查了3500 家企業后發布報告表示,由于能源價格大幅增長,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停止或大幅縮減了生產。
德國《商報》網站報道,調查顯示,16% 的工業企業計劃減產,近四分之一的企業已經減產,還有四分之一的企業正在減產。DIHK 主席阿德里安(Peter Adrian )表示,“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很多企業除了關閉或轉移生產之外,別無選擇。”
但經濟學家認為這是有利于節省能源,尤其是天然氣。波恩大學經濟學教授拜爾(Christian Bayer )表示,降低天然氣使用,可以令儲氣站更快地補充天然氣,避免德國冬季可能出現的天然氣緊缺。目前看,俄羅斯再度縮減天然氣供應的威脅仍未解除。
DIHK 評估,能源密集型產業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包括煉鋼、玻璃和造紙業。32% 的能源密集型產業計劃減產或停產,8% 已經完成了減產或停產。
阿德里安向聯邦總理府提出建議,制定例外條款,允許企業從天然氣轉向燃油使用,或安裝光伏裝置。
在節省天然氣的問題上,德國勞工工會(BDA )主席坎姆彼得(Steffen Kampeter )表示,辦公場所溫度控制是另外一項重點,包括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
坎姆彼得表示,德國勞動法規定,重體力勞動的工作場所環境溫度應為12 攝氏度,勞動強度較低的工作室溫為17 至20 攝氏度之間。“這里有很大節約能源的可能,但不意味著我們的員工將在寒冷之中辦公。”
來源:歐洲時報
伊朗
工礦農業商會公布取消進口補貼影響調查結果
《金融論壇報》當地時間8 月2 日報道,伊朗工礦農業商會(ICCIMA )近日就取消進口補貼對115 家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的影響進行了調查。這些企業活躍于乳制品、油脂、面包、面粉、肉類和雞肉生產領域,其中91% 的企業超55% 的原材料使用補貼外幣采購。
調查顯示,93% 的企業預計其產品或服務的最終價格將平均上漲134% 。與此同時,一些必需品和農產品的最終價格將上漲70% 至438% 。伊朗政府決定改革進口補貼制度后,商品和服務價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漲。調查顯示,89% 的企業預計該政策的實施將導致其營運資金支出增加207% 。例如,預計食用油生產商所需的營運資金將增加482% ,牲畜(肉類和雞肉生產)增加265% ,乳制品增加219% ,農藥增加209% ,面包和面粉增加188 % 。此外,77% 的受訪者預計銷售額將下降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