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口62%粉礦到岸價價格為88.63美元/噸,環比每噸下降0.55美元;進口62%粉礦現貨貿易價格為665.83元/噸,環比每噸下降30.27元,降幅為-4.35%。
國產礦也未能幸免,11月15日,國產62%鐵精礦價格為879.7元/噸,環比每噸下降4.3 元;國產65%鐵精礦價格為980.36元/噸,環比每噸下降5.2 元,跌破前千元大關。

以進口鐵礦石價格(62%品位)為例,自今年5月每噸超過230美元的歷史最高點跌至如今的每噸90美元左右,跌幅已達60.87%,且仍未企穩。
“雙碳”及環保等限產大背景下,粗鋼產量下降是大勢所趨,加之鋼鐵行業低碳發展一定程度上會加快流程結構調整,提升電爐鋼比例。預計到2025年,中國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例將提升至15%-20%,廢鋼比將達到30%。

對國內鐵礦企業來說,“加大國內資源供應、保障國內資源保障能力”成為了其發展的最重要的依仗,國家相關部分也在不遺余力的加大鐵礦資源勘查開發力度,加快鐵礦國家資源基地建設,以及國家規劃礦區的勘查開發,構建以大中型礦產地為主體的供應格局。
今年1-9月,我國鐵礦石累計產量為7.4億噸,同比增長13.4%,累計進口鐵礦石8.42億噸,同比下降3.1%,“外減內增”的趨勢逐步形成。

但需要警惕鐵礦石進一步下跌的風險,若鐵礦石持續下跌,國產鐵礦石將面臨嚴峻的成本壓力,四大礦山產量釋放將對中國和其他中小型鐵礦石企業市場份額產生了明顯擠壓。寡頭地位再次提升,對中國鋼企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所謂“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對于鐵礦石寡頭而言,即面對著相互合作,向市場提供少量鐵礦石而維持鐵礦價格高位、賺取高額利潤的誘惑,但又在利己心理的驅動下,期望生產和提供比合作伙伴更多的產品的利己心理。
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一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時期,鐵礦價格指數持續下跌,2015年12月跌至近十年最低點,四大礦山產量卻呈增長態勢,并未通過減產維持鐵礦石價格。

回到目前時間段,四大礦山仍未有減產跡象,今年第三季度,淡水河谷公司鐵礦石粉礦產量8942萬噸,環比大幅增長18.1%,同比微增0.8%;力拓鐵礦石產量8699萬噸(按力拓股權計為7207萬噸),環比增長8.0%;必和必拓鐵礦石產量(按所屬股權計)為6330萬噸,環比減少3.0%,同比下降4.2%,但隨著South Flank鐵礦項目逐步增產,必和必拓產量將逐漸攀升;2021年三季度,FMG鐵礦石開采量6080萬噸,同比增長4.1%。

目前,憑借其成本優勢,四大礦山并不急于減產,在鐵礦石價格沒有擊穿其成本線時,寡頭們將持續擴張產量,不僅能進一步提高自身市場份額,還能對其余高成本礦山產生擠出效應,鞏固寡頭地位。
目前,四大礦山鐵礦石C1現金成本在11.84-15.40美元/噸,根據 Mysteel,2020 年國內重點礦山的鐵精礦制造成本均值為367.54元/噸(使用2020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1元=0.1449美元換算,等于54.54美元/噸),幾乎是四大礦山成本的4倍之多。

從62%品位時的CFR現金成本。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FMG2020財年62%CFR現金成本分別為30.78、21.34、22.11、21.06 美元/干公噸,維持在21.06-30.78 美元/干公噸。而據Govern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 發布的《WESTERN AUSTRALIA IRON ORE PROFILE–March 2021》統計,2020年中國CFR現金成本為82.8美元/噸,是四大礦山的3-4倍。

未來,鐵礦石價格持續下滑,中國礦企即使擁有政策優勢,也不得不面臨巨大的成本和市場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