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稱,德國希望幫助智利、印度尼西亞和納米比亞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建設加工基礎設施,以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減少對中國關鍵原材料的依賴。

路透社:德國將幫助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建設加工能力
據路透社和美聯社(AP)消息,本屆博覽會主賓國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也出席了開幕式。朔爾茨在講話中說,他將推進歐盟與印尼這個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雙方自2016年來一直就此進行談判。
“我正在努力確保能夠最終達成這項協議。”朔爾茨補充道,歐盟還計劃與墨西哥、澳大利亞、肯尼亞和印度等其他國家達成類似協議,這對于幫助各國減少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是必要的。
“目前我們從中國進口了很多。”朔爾茨稱,雖然很多稀土、銅或鎳等原材料是在印尼、智利或納米比亞挖掘的,但需要在中國加工。
“我們想改變這種情況......如果我們能成功地將更多的加工步驟放在原材料產地,那么這不僅會為當地創造更大的繁榮,我們也能在未來確保供應商的多元化。”朔爾茨說。

4月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發表講話(路透社圖)
路透社報道稱,從朔爾茨的表態可以看出,德國正試圖重新平衡與中國的關系,減少在鎳等關鍵礦產資源對中國的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有關擺脫對中俄依賴的說法甚囂塵上,朔爾茨也多次提到過打造多元供應鏈的話題。
他去年8月一度對媒體宣稱,德國不能過于依賴中國供應鏈,要試圖發展多元化的供應鏈結構。不過在11月正式訪華前,朔爾茨對媒體表示,“(對華供應鏈)‘脫鉤’是完全錯誤的道路”。
今年3月18日訪問日本時,朔爾茨對《日本經濟新聞》表示,他并不贊同去全球化和“脫鉤”,但仍應根據地緣政治的變化推進供應鏈的多樣化,以降低風險。朔爾茨說,中國是擁有經濟實力的重要國家,是合作伙伴、競爭對手,也是體系上的對手。德國不會與中國“脫鉤”,還會繼續進行合作,但同時也會擴大與其他亞洲國家的交流。
4月14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同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舉行第六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后表示,經貿合作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互利共贏是中德務實合作的“底色”。
秦剛強調,中德在產供鏈上的依存關系,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市場規則下的最優選擇。只要雙方均保持開放,就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中德經貿額長期占中歐經貿總額近3成,但我們從未擔心對德“過度依賴”,也從不認為這會給中國帶來什么“風險”。人為給正常的經貿合作踩剎車,將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