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礦山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隨著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的日益突出,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成為重要課題。本文以典型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區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其植被覆蓋度的時空演變及驅動因素。首先,通過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原理,結合GIS 和統計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時間段內礦山生態修復區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情況。其次,結合研究區的地形數據、氣候條件及治理工程等資料,利用地理探測器,綜合分析植被覆蓋度變化的驅動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從時間維度上,隨著生態修復措施的實施,植被覆蓋度呈現增加趨勢,明確植被覆蓋度隨時間的動態變化趨勢。在空間維度上,礦山修復治理后穩定改善區域植被覆蓋度變化呈現連續性,揭示植被覆蓋度在生態修復區內的分布差異及變化特征。驅動因素分析表明,地形條件、氣候變化、人為活動等多重因素相互關聯,共同影響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植被覆蓋度的提升與治理工程和降雨呈正相關,生態修復措施的實施和養護對植被覆蓋度具有積極影響。據此,建議在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充分考慮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為活動的影響,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方案;同時,加強監測和評估工作,以確保生態修復效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結論:
1.本文研究了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植被覆蓋度的時空演變及其驅動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露天礦區植被覆蓋度的時空演變受多種因素影響。通過綜合運用遙感技術和地統計學方法,量化了覆蓋度的變化,并識別出了DEM、坡度、坡向、氣溫、降水、治理工程等關鍵驅動因素對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之類前后的影響程度。
2.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原理、趨勢分析法和空間分析法證明了能準確反映植被覆蓋的時空變化,為今后礦區生態修復進程的監測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另外,通過地理探測器,植被覆蓋度與驅動因素之間的相關性被有效地揭示和驗證。
3.本文研究表明植被覆蓋度的提升與治理工程和降雨呈正相關,說明生態修復措施對植被覆蓋度具有積極影響,地形、氣候和人為因素共同塑造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特征。
4.建議今后在礦山治理中,關注更為細致的生態過程和機制,注重生態修復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進一步優化和創新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實施好生態修復措施的長期效益評估,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持。(《中國礦業》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