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組織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第九場新聞發布會。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省自然資源總督察姚青林介紹,“十四五”期間,省自然資源廳聚焦我省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全方位轉型大局,高水平保障發展、嚴起來保護資源、改革牽引保護生態、守牢安全穩定底線,高質量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自然資源對我省經濟社會大局的支撐保障作用愈加凸顯。
國土空間格局更加優化
構建省市縣三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省級總體規劃全國第6位獲國務院批復,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全部獲批,推動解決了礦權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等歷史矛盾,統籌銜接中部城市群、山西省黃河流域等專項規劃,積極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服務重大戰略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子更明確、布局更清晰。
科學合理配置空間資源,把用途區分、分類管控作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核心內涵,解決了土地“怎么用、能不能用、用得是否公平”三個層面的問題。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牢牢守住糧食安全根基,城鄉空間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資源安全底線更加穩固
堅持“把家底摸準、把飯碗端牢”,持續開展土地、礦產等資源調查監測。“十四五”時期,我省耕地總量三連增,2024年耕地數量較2020年底增加22.49萬畝,連續25年實現省內占補平衡,基本實現了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布局穩定。
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省財政投入勘查資金18.5億元,對查明資源儲量的63種礦產、1425個礦區開展礦產資源國情調查,特別是對鋁鐵銅金等緊缺性戰略資源加大勘查評價,將全面超額完成“十四五”找礦目標任務。
此外,我省非煤礦產資源同樣底氣十足,目前發現礦種120余種,其中33種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10,煤層氣、鋁土礦、耐火黏土和鎂礦居全國第一。
服務經濟發展更加精準
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十四五”期間,全省批準建設用地77.23萬畝、供地85.49萬畝,全面保障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雄忻高鐵、集大原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用地。
在全國率先實施行政審批事項省市縣“三級聯辦”,明確建設用地授權委托事項,省政府和廳本級審批用時均大幅縮減,讓項目單位少跑腿、早拿地;完善土地指標交易調劑辦法,目前有借用和調劑兩種方式,借用就是“信用承諾、先借后還”,調劑就是“政府定價、重點保供”,五年來,借用3.62萬畝指標保障了陽泉市鋁產業鏈一體化等86個省級重點項目,調劑6.09萬畝指標保障了56個重點項目用地需求,地等項目成為常態,絕不讓項目等地。
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各市、縣和開發區全面實現了商服和商住兩類經營性用地網上交易。深化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建成了全省統一規范、高效專業的礦業權市場,交易金額超千億元,全國規模最大。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展戰略性礦產共伴生、低品位資源再評價,能采盡采。顯化“標準地”改革效應,工業用地全部按照“標準套餐”供應,企業拿地即開工,免去跑部門、等審批,出讓宗數和面積均居全國前列。
生態安全屏障更加夯實
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五年投入200多億元,接續實施國家山水工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爭取了7個國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獲中央資金補助41億元,累計開展生態修復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約五分之一。
9個設區市全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圖斑將全面“清零”,超額完成“十四五”時期修復任務,2個項目入選全國典型案例。部署56個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以22.2萬畝土地要素重組,助力我省農村發展新業態。綠色礦山建設居全國前列,281座礦山達標。
便民惠民成果更加豐碩
強化科技監管賦能,推行省、市、縣三級實時視頻監控系統,5623個監控點位對非法采礦點等重點區域全天候監測,覆蓋面積超5萬平方公里。實景三維場景應用多元,輔助政府管理決策、助力文化遺產保護等2個案例,入選國家級實景三維數據創新應用典型案例。
“晉心登”不動產登記服務品牌成國字號招牌,建成全國首個省級不動產登記調度中心,交房、交地即交證,牽頭實現周邊10省份“跨省通辦”,聯合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打造“30分鐘便民服務圈”,實現貸款、登記、辦稅一窗搞定。
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可防可控,建強防治責任和技術支撐“兩個機制”,爭取國債資金15.73億打造立體化防治體系,開展86處治理工程項目,將消除約7.6萬人受地災隱患威脅,強降雨轉移撤離約16.2萬人,地質災害成功避險319起,筑牢生命安全堅實防線。(太原日報)




